淅川酸菜面里的乡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淅川酸菜面里的乡愁
作者:  陈阳

一碗淅川酸菜面条端上桌,热气裹挟着酸香扑面而来,筷子挑起筋道的手擀面,酸菜丝黄亮亮地缠在面上,一口下去,酸、鲜、辣在舌尖漾开。这味道,是淅川人记忆里的乡愁,是游子梦里反复咀嚼的家的滋味。

淅川酸菜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特有的蔬菜发酵食品,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尧帝之子丹朱时代,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淅川的酸菜,不是工业速成的酸,而是陶缸里慢熬的岁月。秋末冬初,母亲经过选菜、择菜、淘菜、炸菜、渥菜、自然发酵等步骤。把菜洗净后在滚开的水锅中漂烫至七成熟,趁热放入陶缸中,加入炸菜所余的热水,压上大鹅卵石,再加点酸浆引子或熟面水汤,也可不加,盖好缸盖让其自然发酵。接下来的日子,乳酸菌在黑暗里悄悄工作,把青菜的涩转化成酸香。开坛时,那股冲鼻的酸气,是时间的印记。

游子离家,总要带上一罐酸菜。异乡的超市里也有酸菜,但总少了那口“老坛水”养出来的浑厚。只有淅川的水、淅川的菜、淅川的缸,才能腌出这一口地道的酸。

酸菜面条的魂,一半在酸菜,一半在面。淅川人家过去很少买现成的挂面,母亲们都是自己擀——大木案板,长擀面杖,面团在手下被一遍遍碾压、折叠,最后切成宽窄均匀的面条。  和面时加一点盐和碱,面就更筋道;醒面的功夫,灶上已经炒好了酸菜。孩子蹲在灶边,看着母亲麻利地下面、捞面、浇汤,热气模糊了她的脸,但那一碗酸香,却清晰地烙在记忆里。  

小时候,酸菜面条是农忙时的快手饭。父亲从地里回来,裤脚还沾着泥,母亲端上一海碗酸菜面,他呼噜呼噜几口吃完,额头冒汗,酸香解乏。  

长大后,离家千里,偶尔在异乡的夜市看到“酸菜面”招牌,总会忍不住点一碗。可吃了几口,总觉得差了点意思——不是酸菜不够脆,就是面不够韧。这才明白,有些味道,只能在家乡的灶台上找到。  

如今,淅川的老街上还能见到卖酸菜面条的小摊,粗瓷大碗,酸菜堆得冒尖,食客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吃的不只是味道,还有年轻时的回忆。 

而远行的淅川人,行李箱里或许还塞着一包母亲晒的干酸菜。夜深人静时,煮一碗面,泡开酸菜,热气氤氲中,恍惚又回到了丹江边的老屋,听见母亲在厨房里擀面的声响。

乡愁是什么?不过是一碗酸菜面条的滋味,酸在嘴里,哽在喉间,暖在心头。

编辑:淅川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