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张天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不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石,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触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众多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要求统筹协调改革的各个维度、层次与要素,准确判断形势,科学规划布局,广泛汇聚力量。这一切,必须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有序展开。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性质决定了其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后“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再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现代化事业的设计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统一性。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还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改革由局部突破到系统整体设计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灵魂。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列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从农村改革到国有企业改制,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每一项重大改革都体现了党对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把握。
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面对利益固化藩篱、科技创新瓶颈等深层次问题,党中央以“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为指引,强调“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党通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在民生领域改革中,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充分彰显了党在改革中的政治领导力和战略决策力。
党的领导是凝聚改革共识的核心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事业,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行动合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群众路线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从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坚守,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在新征程上,党的领导更是凝聚改革共识的关键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党中央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协商,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既保持战略定力又鼓励创新突破。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这些战略举措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彰显党的领导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社旗县委党校)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引领高效生态经济实现新突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