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近年来,方城县券桥镇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和五大振兴,依据券桥实际,聚焦群众需求,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典型引领、建章立制、文化赋能三项举措,用“小切口”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让文明新风传入千家万户,擦亮乡风文明“底色”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典型引领树正气。建立领导责任机制,成立镇村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建立考核机制。将移风易俗纳入党的高质量建设、村级百分制绩效考核、精神文明创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整治农村社会不良风气的重要考核内容,成立暗访组,及时查处通报典型案例。在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各自然村制作宣传板面,创建村级文化墙,绘制“移风易俗”漫画和标语,并利用村里大喇叭反复宣传,营造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打造典型平台,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示范作用,用榜样力量引领文明风尚,大力宣传群众身边好的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打造教育平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文艺演出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对村民进行移风易俗教育。以“信用”二字为切入点,积极发挥诚信体系建设融合带动效应,开展诚信积分兑换、“榜样就在身边”宣讲、诚信典型评选等活动,有效激励和引导群众凝聚正能量,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将“诚信+”模式赋能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创建,及时解决群众反馈问题,推动基层治理由“他治”变“自治”,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建章立制接地气。村规民约聚民意。村村完善村规民约,村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明确“什么事可办”“什么事不可办”“什么事在什么范围办”,使村规民约从“选择性遵守”变为“强制性约束”;以“顺口溜”的形式修订《村规民约》,将村民共同约定编写成歌,群众既看得懂,又便于记忆;根据村情民意,适时组织村民代表大会、村规民约评议会,广泛收集村民的“金点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白事简办标准、绿色殡改等融入村规民约,真正让村规民约成为村民们待人处事的准则。绿色殡改惠民生。坚持人民至上,采取“建管并举、疏堵结合”模式,积极落实河南省人社厅、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制度的意见》等惠民殡葬政策,有效减轻群众殡葬负担,促进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化赋能聚灵气。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社会好风尚,全面建设一个村级“七个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现已全面覆盖券桥镇26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宣传栏,并配备相应的广播、文化、健身器材,在镇丰年文化合作社基础上村村设立分社,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阵地和物质保障;26个行政村村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志愿服务站和农民夜校,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在26个行政村、镇机关、镇区等精心绘制长短不一、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文化墙,一面面图文并茂“会说话的墙”成了做“活”农村文化的好平台、育“实”乡风文明的好载体、创“新”成风化人的好工具,充分发挥了寓教于乐作用,潜移默化改变了群众思想观念,广大干部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紧紧围绕增进农民福祉和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王炳中)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