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券桥镇: 统筹“五大振兴” 汇聚“五大力量” 强村富民促振兴

关注南阳网
方城县券桥镇: 统筹“五大振兴” 汇聚“五大力量” 强村富民促振兴
作者:  王炳中

  方城县券桥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统筹“五大振兴”,汇聚“凝聚力、持续力、保障力、聚合力、向心力”,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持续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发挥基层组织“凝聚力”,打造乡村振兴堡垒。狠抓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坚持备管结合、凡动必备、重在管理,对26名村党支部书记实行“选育管用调”全链条、全过程县级备案管理,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常态化开展能力素质培养,使村党组织书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组织26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县委党校参加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参加由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乡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专题视频培训班,结合本地实际消化学习内容、谋划推进工作。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工作,持续深化党员的基层管理“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坚持早谋划早培育储备村级后备干部。

  

  狠抓巩固衔接“持续力”,守牢乡村振兴底线。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层层传导压力,细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对1102户2170名脱贫群众和153户442监测对象精准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确保不发生返贫致贫等问题,累计消除监测风险70户191人。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认真做好进行分类整合、打包规划,完成方案编制,落实项目实施,有序组织建设,定期开展调度,做好汇报、督建、指导等工作,让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切实发挥效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优化农业生产“保障力”,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认真落实“田长”巡田制度,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相对独立的土地资源网格化监管体系,推动耕地监管保护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精准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实现耕地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及保障农民增收。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大型农机机械化作业在90%以上, 智能化农机作业在60%以上,耕作、播种、管理、收割等智能化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扶持引导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种植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强化社会治理“聚合力”,走稳乡村振兴步伐。充分发挥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功能。通过村“两委”换届,推选村民小组长221名,村民代表近780名。扎实开展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建设工作,选优配强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办事公道、有敬业精神和协作精神的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人员,26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分设治安保卫、人民调解等五个下属委员会和“四会’,吸纳党员干部群众468名; 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村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 明确“什么事可办”“什么事不可办”“什么事在什么范围办”,使村规民约从“选择性遵守”变为“强制性约束”。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确保“矛盾不上交、乡村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努力实现治安稳定、生产安全、生活安定、社会和谐,设大、中、小网格300个,覆盖全镇26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1个社区、221个村民组。

  

  汇集生态宜居“向心力”,提升乡村振兴“颜值”。 持续不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强化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六控措施;全域全时禁烧秸秆、垃圾、杂草等,禁止室外粉碎秸秆等。落实落细河长制度,常态化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周边和潘河等垃圾治理。进一步完善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全镇共有垃圾中转站3座,垃圾箱236个、垃圾桶8132个、大型垃圾运输车辆6辆、小型垃圾清运车辆159台、洒水车1台、环卫工159名。因地制宜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和村庄、通道绿化建设。栽植各类苗木50000余株,补植补造乡村道路27公里,农田林网植树14公里。按照“设施美,环境美,服务美,管理美”的目标,不断开展国道G234线、省道S103线券桥段环境治理,全面提升路域环境。(王炳中)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