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碗”盛更多“南阳粮”

关注南阳网
让“中国碗”盛更多“南阳粮”
作者:  张世超


 

5月30日,据南阳市农业农村局消息,截至30日下午4时30分,全市已收获小麦1076.2万亩,占麦播总面积1100万亩的97.84%,同时,已进入秋作物大规模播种期,全市播种面积达705.22万亩。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版图中,河南省南阳市这块不足全国1%的耕地,每年粮食产量超140亿斤,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为担起粮仓之责,南阳市自觉以“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为己任,坚持重耕重粮,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坚守生态“绿线”不含糊,坚守粮食底线不懈怠,坚守产业强粮基线不放松,做到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增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出新担当新作为。

藏粮于地,坚守耕地红线。南阳自古就是“中州粮仓”,如今,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主产区,南阳责任重大。南阳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坚守粮食底线不懈怠,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从市到村,四级“田长”组织网络体系已经建立,每一片耕地都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护。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80万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行,田渠路林电“五网”配套、一体设计,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经营机制先进、优质高产高效,把“望天田”变成“高产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版图中,南阳是21个粮食年产量超百亿斤的地级市之一,夏粮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4%,为大国粮仓作出了南阳贡献。

藏粮于技,强化科技支撑。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粮食产量高不高,关键要看种子好不好。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须走藏粮于技、向科技要产量之路。南阳市站位政治高度,大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平台建设、育种创新攻关、良种繁育提升、龙头种企培育、种业市场净化“六大工程”,强力支持邓州国家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等建设,由邓州市政府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成立的国家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承担了杂交小麦科研和产业化的重任,二系杂交小麦在邓州规模化制种,连续多年突破300公斤/亩,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南阳已普遍建立起“县级专家+区域站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科技的力量正在粮食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南阳粮食连年丰收立下汗马功劳。

藏粮于民,助力乡村振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在于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破题之笔就是“把粮食当成产业来抓”。南阳市转变粮食安全理念,发展“大农业、大食物,大粮食、大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奋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相统一,从种植源头到农产品加工,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带领农民改变着传统农业面貌。如今,南阳市已拥有7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1家河南省重点龙头企业,237家市重点龙头企业。南阳正从传统农业大市、粮食大市向现代化农业强市迈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筑牢根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日,农业仍然是托举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全市上下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牢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真理,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让“中国碗”盛更多“南阳粮”。


编辑:南召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