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她,凭借着一颗求真实务的心,在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努力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前行的人生道路。她就是南阳市第十一小学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数学老师——王征。
自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她在以情怀感染情怀、以知识传导知识的赛道上,励志自己能成为一名“师德为本、立德树人”的“好老师”,成为一名“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大先生”。她用无限热爱,无悔追求,踏实行动来鞭策自己,爱岗敬业,把爱全都奉献给学生,为人师表,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一、以己之爱,启动心灵她出生于教师之家,从小就在校园长大的她,总是听老一辈教师说,“做老师的要有两个心房,一个应该装着良心,一个应该装着爱心,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她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二十年来,她也是这样做的。
刚参加工作时的她,和孩子们一样有颗“爱玩、好动的童心”。课上她是严师,课下的是孩子们的朋友、大姐姐。和孩子们一起跳大绳、砸沙包、跳皮筋、下棋……怎么开心怎么玩。炎热的夏天,买来冰棒和孩子们一起冰爽一下;寒冷的冬天,往小手里塞饼干、糖果,一起来补充点热量。
婚后,有了孩子的她,她变成了慈母型的、有爱有温度的老师,从生活中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爱。每次带班级,她和孩子以及家长,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孩子会随口叫她妈妈。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她随时都给予孩子们最暖心的呵护。一年级时,有位小姑娘哭着不进校门,她到校门口,把学生接到办公室,抱在怀里哄。现在,这位哭鼻子的小姑娘,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生。
冬天的早上,有个同学和家长闹情绪,没吃早餐就来到学校。她知道后,给孩子买来热乎乎的豆浆和包子亲自送到学生手中,并教育孩子要正确对待家长的教育。有学生脚受伤行动不方便,她就背着上楼。有学生夏天穿凉鞋,不小心伤到脚,她把学生的脚抱到怀里,轻轻地为他清理干净、擦药。体育课上,有学生裤子磕破了, 又拿起针线给孩子缝补裤子……2019年入冬以后,流感比较严重,学生生病发烧的比较多,她自备了电子温度计、消炎退烧药,每天早、中、晚三次,不怕麻烦给孩子测量体温,只为能早及时了解孩子们的身体情况。遇到孩子不舒服,她及时与家长联系送诊,如果家长不方便,她就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亲自送孩子去医治。
二、潜心教学,精益求精“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她切实抓好每一个基本环节,深钻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努力创设书香、趣味、活力课堂,每一个走进她课堂的孩子,都如沐春风;她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每一个被她点亮的生命都焕发光彩。在对教学精益求精的追求中,她的课堂呈现出有趣且有效的美妙境界,所带班级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孜孜不倦为师路,勤勤恳恳教书人。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她也不忘业务能力的提高,她坚信认真努力是唯一的成长途径,共研并进是前行的最美际遇。她有幸加入了“贾红新名师工作室”,在团队中不断锤炼、提升自己,在展示中拥抱更大舞台。近年来,她在市、区数学课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执教示范课、引领课数节,均获好评。她参与的课题《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应用网络开展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均获市一等奖。
三、搭建平台,赏识学生建设良好的班风,对学生学习进步和思想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在班级管理中,王老师会根据班级情况采用多种评比管理办法。一是自主管理,小组与小组间的评比,通过卫生、纪律、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三方面累计得分评出优胜小组,奖励优胜小组同学的奖品,是她早上起来亲自烘焙做成的蛋糕、饼干、烧麦、雪花酥等各种形态和风味的美食。这些美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二是针对小学生活泼公正、争强好胜的特点,让程度相近的两名同组自由结队,组成PK组,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半学期一评比,获胜同学可以获得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三是班级中总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上学迟到的、书写脏乱差的、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不注意个人卫生的孩子,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改正坏习惯,又为他们制定“一个月进步计划”。只要在一个月内,这些同学没有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月底戴红花,拍照发班级群表扬。在这些奖励机制的推动下,孩子们的上进心更强了、同学关系更融洽、集体荣誉感更强,所带少先中队被评为“卧龙区优秀少先队集体”。
四、关爱学困,永不言弃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教育学生,最不能忽视的是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也都有死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什么?教人变。叫人变好的是好教育,叫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叫人变活,死教育叫人变死。不教人变、叫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王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尊重,给他们自信,给他们关爱。
五年级,学校重新分班。她班分来一个瞌睡特别多的孩子,每天进到教室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睡觉,热闹的课间都吵不醒他,调皮的学生喊他“睡神”。开学第一次班会,王老师就在班里针对给同学起绰号问题展开交流,使全体同学认识到给同学起绰号弊端,并表示以后班级里不会再发生类似问题。班会上,这个孩子眼里泪花闪闪。
随后,她联系家长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发现了孩子瞌睡的原因。一是家长每天工作忙,忙完再照顾孩子学习、休息都快到十一二点,孩子睡眠确实不够。二是孩子晚上休息不好,势必影响第二天的听讲,所以学习上吃力,考试不好家长就打,打的多了彻底没了学习兴趣。孩子说上课听不懂,但又不能做其他影响课堂纪律的事情,就只有睡觉。
孩子的一句“不能影响课堂纪律”,说明他本质上并没有问题,她对孩子未来的改变充满信心。了解情况后,王老师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了一次长谈,并共同制定蜕变计划:首先,每天的学习任务会的尽量完成,不会的可以不写,无论完成多少,保证每天9点准时睡觉。其次,家长遇到什么生气的事情,控制不住要打孩子之前,请先和老师联系,看这件事是否只有“打”才能解决。再次,上课时,如果愿意学习,但又控制不住自己想睡时,可以站在教室后面听,或者到讲台上到老师身边听,有不会的问题老师随时可以解答。最后,每天再多带一件外套,在教室睡觉时记得把这件外套加上,避免着凉生病。在制定最后一条的时候,孩子落下了眼泪,用力点了点头。慢慢地,孩子在课堂睡觉的次数越来越少,不会的题越来越少,作业上的“×”越来越少,整个人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正如陶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内心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王老师的不抛弃、不放弃,让学生心灵深处的自卑感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懂得力求更多上进、力求更好发展,也收获真正的自信。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去已经去了,未来还在路上。今后,她将深深扎根在教育事业的沃土中,继续践行“夸父逐日、行健致远”精神,不断汲取营养,奋力追赶超越,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以更高效率推进工作,服务学生,回报社会!(通讯员左德浩)供稿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上一篇:南召县板山坪镇召开“六年级质量提升”座谈会
下一篇:一饭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