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摒弃老观念 思想之变开新风 聚集新动能 叫响城市新特色 守好“生命线” 向“绿”发展谋转型 重塑发展链 创新破局强产业 产业兴则城市兴,全面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离不开产业的硬支撑。 以往的南阳工业体系,发展短板比较突出,缺乏年销售额高、影响力大、引领行业发展的工业龙头企业,则是短板中的短板。 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南阳制定了“工业立市、兴工强市”发展目标,把加快建设特色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摆在首位,全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要下定决心,集全市之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二产、抓工业、抓制造业上,以产业突破带动发展跃升。”朱是西认为,产业是决胜未来的根本所在,必须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面对当下产业转移机遇与区域竞争并存的态势,南阳高举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招才引智大旗,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五大区域”设立驻地招商机构。同时着力优化本土产业结构,重抓数字光电、防爆电机、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群,打造“5+N”千百亿产业集群,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壮大龙头企业。 从内乡县走出的牧原集团,已成长为国内生猪养殖加工的领军企业。“牧原要用全面数字化支撑企业发展,进一步融合全产业链条。”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和数字化应用,牧原实现了饲料加工、智慧养殖和屠宰深加工、无害化养殖的全流程覆盖。仅牧原一家龙头企业,就带动3800多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南阳,牧原农牧装备和服务业务辐射全国。 南阳积极贯彻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创新摆在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位置,通过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措施,构建“科技型企业+科技政策+服务环境”协同创新生态圈。 创新,正成为南阳产业突围的制胜法宝。如今,乐凯华光、中光学集团等一批南阳传统国企,依靠技术研发焕发新活力,分别在柔性板材、光学镜头等领域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带动上下游细分领域崛起一批行业“小巨人”。 截至今年10月,南阳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新通过认定240家以上,总量将达620家以上,位居全省第三;先后挂牌成立牧原实验室、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先进光学与功能镀膜中试基地、东方光微研究院等机构,引入许为钢、谯仕彦、王占国、张铁岗等院士工作站,数量、质量在全省居于领先位次。 强链壮群、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两年间,南阳围绕“5+N”千百亿产业集群实行“链长制”聚合式发展,7大产业集群17个重点产业链群快速成型。 发力新布局 极目远眺誓赶超 进入新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进入加速阶段。区域竞争围绕核心产业、重大项目等再分配布局展开激烈角逐,南阳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实现名副其实的“地位”跃升? “建强副中心城市,南阳正紧扣新发展定位,按照市委作出的‘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两手共抓,着力提升城市首位度竞争力,坚持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着力提升城市集聚度承载力,坚持内部挖潜和招商引资双管齐下,着力提升城市开放度拉动力。”王智慧说。 放眼全国发展大格局,南阳要跳出“省域副中心”层面,主动担当中原城市群对接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支点,进一步把目光延伸至沟通成渝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打造新格局下的发展战略通道。 南阳,敢不敢自加压力、勇为人先?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丁刚表示,南阳发展既要胸怀国内,又要放眼世界,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理念引领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内外双向发力综合提升发展质量。 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上,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的首位功能,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特色优势产业的星星之火尽快形成燎原之势,将定位转化为众望所归的地位,南阳在这张时代问卷上已经起笔成势。(河南日报记者/孟向东 司马连竹)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 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