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添光彩 非遗“活”起来 |
口述史·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轩的非遗故事
云彩灯舞出“国泰民安”
张轩(右一)指导演员排练云彩灯舞 (郑文 供图)
口述:张轩
整理:郑文 董益 张琼
我叫张轩,是南召县云阳镇人,云彩灯舞的第六代传人,也是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云彩灯舞是流传在南召县云阳镇的一种民间舞蹈,俗称“云彩灯”,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就走上街头,手持云彩灯翩翩起舞,以示欢庆,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云彩灯舞独具魅力
云彩灯舞原本是宫廷舞蹈,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任训导的南召云阳人褚方昌,回家乡时请了两位云彩灯舞艺人,编排了云彩灯舞。他组织家族子弟,在褚家祠堂排练后,于当年元宵节走上街头为乡邻献艺,深得云阳群众的喜爱。从此,云彩灯舞便在云阳扎下了根,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云彩灯最早是用桐木做成云朵状灯框,糊上白纸,内装蜡烛。上世纪80年代,我的父亲张富来对其进行了改进,以白绸饰面,彩绘龙头、龙身、龙爪及各种花卉图案,内装电池和灯泡,提高了舞蹈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乐曲也在原来箫和笛的基础上,增加了锣鼓、二胡、唢呐等,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云彩灯舞的主要特征是看灯不看人,通过表演者手持云朵造型彩灯挪移变化,来表现云的动荡和龙的翻腾,既像是龙灯,又比龙灯灵活,更富于变化。云彩灯舞的表演时间主要选在夜晚,到了晚上,只见云彩灯在人手中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舞动,随着队形变换,彩灯随着节奏上下颤动、闪烁明灭。云彩灯外形为云,连贯起来成为龙在云中腾挪翻卷的意象,且在表演最后能组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寓意祥瑞,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娱乐价值和欣赏研究价值。
云彩灯舞走向全国
1955年2月,云彩灯舞作为河南省民间艺术精粹,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周恩来总理看后热情地称赞:“朵云、片云、五彩云、云后雨、雨后龙,标志着大自然的丰收。”此次演出,云彩灯舞被评为全国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从此声名鹊起。
那些年,父亲不仅对云彩灯制作材料进行了改进,还培养了132名徒弟。1998年春节,云彩灯舞被南召县文化局推荐到南阳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参加表演,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
受父亲张富来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云彩灯舞。父亲去世后,我成了灯舞的“头只灯”,一家人也都是云彩灯舞演员。1999年,我对云彩灯舞表演进行了改进,由原来四男四女参演,扩展到八男八女32盏灯,使舞蹈阵容更强大,既适合春节踩街活动,又适合登台表演。
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为了使云彩灯舞这一优秀民间舞蹈得到有效传承,南召县文化部门对云彩灯舞进行挖掘整理,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2000年以来,云彩灯舞曾被省市电视台录制展播,也曾在河南省“群星奖”评选中获奖,受到广泛赞誉。
2008年,云彩灯舞入选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6月,云彩灯舞应邀赴京参加央视《星光大道》节目,精彩表演受到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称赞。
为使云彩灯舞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南召县政府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列支专项经费,重点扶持云彩灯的发展和传承人的培养。南召县有关部门先后举办了四期云彩灯舞培训班,邀请我对云彩灯舞的基本步伐、队形变换、演出服装、灯盏幻化进行讲解示范。我先后收徒90人,并不断探索改进云彩灯舞的演出形式,力争让这一民间舞蹈在保护传承中得以繁荣发展。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宇宙里,“张衡星”的故事 ——纪念张衡星命名45周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