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方城 好石猴赶上了好时候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方城 好石猴赶上了好时候
作者:  马聆道

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方城  好石猴赶上了好时候


QQ截图20230829092106.jpg     

  编者按

  方城石猴,产于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作品造型古朴,粗犷稚拙中见质直率真,具有淳厚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以佩挂、珍藏或馈赠,民俗意义突出。2008年6月,方城石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国家级传承人为王国庆。

3.jpg

两代“猴王”。全媒体记者 刘文举 摄

  七代人接力“画石猴”

  王国庆在独树镇称得上远近皆知,记者驱车来到砚山铺村,未经波折便找到了他的住处。远远望去,宅院颇为整洁,大门上方“石猴世家”的匾额格外醒目。

2.jpg

勾画装饰。全媒体记者 马聆道 摄

  记者走进家中时,王国庆正雕刻着石猴,寥寥几刀下去,高度概括的线条随手而就,一只小猴在他手中跳脱而出。

  “方城石猴的本色就是古朴、粗糙,有点儿四不像。”王国庆说,方城石猴属于微雕工艺,其造型在写实与写意、似与不似之间,简洁流畅且淳朴生动,粗犷稚拙且寓意深厚。“它不追求细腻、逼真,更不使用现代批量生产工艺,它传承的意义在于记忆历史和记录民俗。”

6.jpg

王国庆专注雕刻石猴。全媒体记者 马聆道 摄

  方城石猴用料为当地的“花石”。雕刻时要先把“花石”裁成小方柱,雕出猴子大体形状,再利用线刻补充雕刻细节部分,呈现出猴子的动态与变化,最后用黄、绿、红、黑四种颜料进行着色或勾画装饰。这种传统石雕艺术在当地又称“画石猴”。

  “到我儿子亚楠这一代,‘画石猴’已经在我家传承七代了。”据王国庆介绍,方城“画石猴”据传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他家祖祖辈辈“画石猴”,祖先是什么时候学会这门手艺的,他也说不清。只知道到他这一辈,最少已传承了六代。

  在王国庆的记忆里,当地人“画石猴”,都在农闲时候。农忙时种地,闲下来才会做点石猴,趁庙会或年节出去卖。一个石猴,需要经过裁石、制坯、打磨、雕刻、锅蒸、上色、涂桐油等12道工序,最后还要钻空,以便穿绳儿吊挂在身上。

1.jpg

王亚楠介绍石猴作品。全媒体记者 马聆道 摄

  方城石猴赶上了推广好时候

  早期的砚山铺人雕石猴是为了生计,那时科技落后,经济不发达,农村人赚钱门路少,做石猴、卖石猴可以贴补家用。

  “现在的方城石猴可谓遇上了好时候。”非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亚楠认为,其一现在的市场更广阔。以前买卖主要局限于方城周边县市,现在不仅走向了全国,还在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澳大利亚等国,通过文化交流展示收获了一大批异国“粉丝”。其二现在的产品更俏销。以往石猴只在年节和起庙会时能买到,现在不时有人到砚山铺买石猴,也有人通过王亚楠开设的网店购买。疫情期间经营受到了冲击,但平均一个月仍能卖三四千元。

  方城石猴由祖辈传下来的只有蜂猴、猴背猴、马上猴,分别叫作“祖师封侯”“辈辈封侯”“马上封侯”,拇指粗细,八九厘米高。这些年,顺应市场需求,王国庆父子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石猴产品进行开发创新—色彩上,以祖传的黄色猴为主,拓展出本色猴、金色猴;体型上,推出便于摆放的13厘米大石猴;样式上,开发出具有生活哲学意味的捂眼捂耳捂嘴的“三不猴”,具有美好寓意的“全家福猴”,具有实用价值的笔筒、烟灰缸等50多个品种。除此之外,还推出了价位不等的礼品装。

  “前几天俺刚接了一个郑州的订单,要700多件,紧赶慢赶还是做不及。”王亚楠说,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推动了人们对方城石猴的喜爱和认可,不时有人找他预订石猴。

  在王国庆的眼里,方城石猴受欢迎,得益于上上下下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这些年,王国庆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非遗展示活动,还每年在家里举办两三期石猴雕刻培训班,亲自传授石猴雕刻技术。王亚楠也经常应邀到方城一些培训学校不定期授课。今年5月份和7月份,方城县文化馆组织了两期石猴雕刻公益培训,王亚楠去培训了近百名学员。这些活动提升了方城石猴的知名度,扩大了方城石猴的社会认知面和认可度。(全媒体记者 马聆道)

1.jpg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