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好石猴赶上了“好时候”
本报记者马聆道
方城石猴:产于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作品造型古朴,粗犷稚拙中见质直率真,具有淳厚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以佩挂、珍藏或馈赠,民俗意义突出。2008年6月,方城石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国家级传承人为王国庆。
七代人接力“画石猴”
王国庆在独树镇称得上远近皆知,记者驱车来到砚山铺,未经波折便找到了他的住处。远远望去,宅院颇为整洁,大门上方“石猴世家”的匾额格外醒目。
记者走进王国庆家中时,他正雕刻着石猴,寥寥几刀下去,高度概括的线条随手而就,一只小猴在他手中跳脱而出。
“方城石猴的本色就是古朴、粗糙,有点儿四不像,”王国庆说,方城石猴属于微雕工艺,其造型在写实与写意、似与不似之间,简洁流畅且淳朴生动,粗犷稚拙且寓意深厚。“它不追求细腻、逼真,更不使用现代批量生产工艺,它传承的意义在于记忆历史和记录民俗。”
方城石猴用料为当地的“花石”。雕刻时要先把“花石”裁成小方柱,雕出猴子大体形状,再利用线刻补充雕刻细节部分,呈现出猴子的动态与变化,最后用黄、绿、红、黑四种颜料进行着色或勾画装饰。这种传统石雕艺术在当地又称“画石猴”。
“到我儿子亚楠这一代,‘画石猴’已经在我家传七代了。”据王国庆介绍,方城“画石猴”据传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他家祖祖辈辈“画石猴”,祖先是什么时候学会这门手艺的,他也说不清。只知道到他这一辈,最少已传承了六代。
在王国庆的记忆里,当地人“画石猴”,都在农闲时候。农忙时种地,闲下来才会做点石猴,趁庙会或年节出去卖。一个石猴,需要经过裁石、制坯、打磨、雕刻、锅蒸、上色、涂桐油等12道工序,最后还要钻空,以便穿绳儿吊挂在身上。
方城石猴赶上了好时候
早期的砚山铺人雕石猴是为了生计,那时科技落后,经济不发达,农村人赚钱门路少,做石猴、卖石猴可以贴补家用。
“现在的方城石猴可谓遇上了‘好时候’,”非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亚楠认为,其一现在的市场更广阔。以前买卖主要局限于方城周边县市,现在不仅走向了全国,还在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澳大利亚等国,通过文化交流展示收获了一大批异国“粉丝”。其二现在的产品更俏销。以往石猴只在年节和起庙会时能买到,现在不时有人到砚山铺买石猴。疫情期间经营受到了冲击,但平均一个月仍能卖三四千元。
“这几天俺刚接了一个郑州的订单,大小石猴要700多件,紧赶慢赶还是做不及。”王亚楠说,2014年,他开了一个网店推介方城石猴,礼品装一般卖一二百元,贵的卖五六百元,很受欢迎,不时有人找他预订石猴。
在王国庆的眼里,方城石猴受欢迎,得益于上上下下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这些年,王国庆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非遗展示活动,还每年在家里举办两三期石猴雕刻培训班,亲自传授石猴雕刻技术。王亚楠也经常应邀到方城一些学校不定期授课。今年5月份和7月份,县文化馆组织了两期石猴雕刻公益培训,王亚楠去培训了近百名学员。这些活动提升了方城石猴的知名度,扩大了方城石猴的社会认知面和认可度。
王亚楠介绍石猴作品
王国庆雕刻石猴
勾画装饰
两代“猴王” 全媒体记者刘文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