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麻雀
樊德林
在乡村,我遇见了一群麻雀。它们在田间地头低飞、鸣叫、追逐、停歇,给清冷的冬日,增添了些许生机和活力。
麻雀是乡村的土孩子,天性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它们不是候鸟,如果没有大的变故,它们和人一样,此生都只有一个故乡。
谨小慎微的它们并不擅长搭窝,大多数麻雀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草垛、树洞、墙缝、房檐,其他鸟类弃之不用的巢等,都是它们临时的家。它们在那里觅食、栖息、生儿育女。更多时候,麻雀喜欢与人比邻。因为人的食物,也是它们的食物;人的生活,也是它们的生活。
从前,麻雀在乡村并不讨喜。它们成群结队地去偷吃人的粮食,三五一伙地和家禽争食物,以至于落得个“家巧儿”的小名。“家巧儿”者,家贼也。话说回来,鸟有鸟的难题,人有人的无奈,都不容易。那些年,地薄粮少,人的肚子尚未填饱,哪有多余的粮食养活它们?
除“四害”时,它们位列其一,遭到人们的围追堵截,几乎全军覆没。后来,鸟类科学家在对麻雀的研究中发现,麻雀的幼崽只能以昆虫为食,麻雀父母会为它们捕捉大量农业害虫,而这有利于农业生产。随着人们对麻雀认识的改变,便将麻雀从“四害”中除名,代之以蟑螂。
经历风雨洗礼的麻雀们,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阳光下,它们叽叽喳喳地拉着家常。你方唱罢,我登场,直抒胸臆,各表心迹。对它们而言,食物代表着生存,这永远是第一位的。风霜雨雪中,它们彼此关照,抱团取暖。严酷的环境,教会了它们团结。月光下,它们抱紧自己的卑微,沉沉睡去。它们的梦里,可能会有人的千头万绪;人的梦里,未必会有麻雀的灰色羽翼。
一只麻雀琐碎的生活细节,我们看不到,但可以感受得到。
这些乡村的小精灵们,在自己的安身之外,每天朝迎初阳,暮送云霞,看四季枯荣,听人间低语。它们活着,或者死去,并不会有人留意。它们太过平凡:没有艳丽的羽毛、没有美妙的歌喉、没有吉祥的寓意,以至于人们常常熟视无睹。
它们籍籍无名地来,悄无声息地去。这点和人相似:大多数人都是抱拳而来,撒手而去。人在世间留下的东西,并不比麻雀多。我曾在田野里,数次目睹它们的逝去。没有哀乐,没有坟墓,更没有墓志铭。它们和尘世间的万千生命一样,最终化尘为土,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麻雀的一生很短暂,大多只有十年左右。在这短短的十年之中,它们可能会失陷于弹弓、猎枪、饥寒、病疾等。面对困厄和艰难,它们从不郁郁寡欢,而是阳光乐观。它们喜欢歌唱——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相比于其他鸟类的阳春白雪,它们下里巴人的家乡腔更接地气。许多时候,我会觉得,它们就是我们家庭的一员,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酸甜苦辣,也有悲欢离合。
不歌唱的时候,它们是一群忠诚的守望者。在时间更迭中,默默地守望人们的村落、田畴、庄稼、泥土、河流、坟墓。在岁月变迁里,它们站在线杆上,成了乡村最朴素、最单纯的抒情音符。许多背井离乡的人,在他们的乡愁里,都会有麻雀的低语和歌声。麻雀,渐渐成为故乡的一部分,看到它们,就会想到那些活着或者逝去的生命,它们曾挑起生活的艰辛、岁月的漫长。
望着静立枝头的麻雀们,它们的眼睛里,那辽阔的人间,正暮色四合,炊烟袅袅,耕作的人们穿过田野,走向家的方向……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2023南阳春晚明日20:25播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