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增强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新店一中开展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中医药文化融合课堂教学,让中医药文化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历史课上,徐文贤老师带领学生,探索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见蔡桓公”,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唐代的《千金药方》,从宋代的太医局到明朝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现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课堂上一路寻根溯源,同学们对中华民族中医药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真正体会到了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语文课上,王孜怡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菊花组诗”,一起认识各种菊花,了解用途,积累与菊花有关的诗词,学习如何用菊花吟诗作赋。当文学的经典意向“菊花”邂逅中草药的“菊花”,将语文学科教学与菊花的中医药学价值融合,同学们在这场美丽的邂逅中自然而然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滋养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体育课上,刘生老师给学生们演示了中医养生导引功法——八段锦和五禽戏,引导同学们切身体验牵抻经络和气血流注,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一些青少年养护脊柱的中医妙招。
学认中药材,感受中医药文化。中医爱好者惠校长带领学生来到校园,认识校园内的中草药,在博雅文化园的水池旁,认识石菖蒲、芦根,在桂花园中讲解肉桂、桂枝的区别,在操场旁认识女贞子、枇杷叶,在百草园中认识紫花地丁、连翘、薤白、赤芍、薄荷、枸杞子等中草药,每到一处都认真的讲解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社团活动中,惠校长给孩子们带来了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柴胡、肉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木瓜等十余味中草药,让孩子们通过观看中草药饮片的形状、色泽并闻其味,个别学生还尝试了中草药饮片的味道,学习了一些简单的中草药知识,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药材的形态特征,培养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
体验中医诊疗过程,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在灵兰中医社的社团活动中,辅导老师为学生讲解基础的草药知识以及抓药、制药工具的使用。寓教于乐,带领孩子现场体验脉诊、舌诊的过程,让学生认认真真当了一回“小郎中”。向孩子们讲述中医的历史、医圣张仲景的故事、中医经典书籍介绍、中医经络,学习如何准确称量中药材,举例相关药物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的应用,讲述艾草产业,是“医圣故里”河南南阳中医药产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孩子们对中医“大医精诚”的医者情怀有了初步的认识。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还学到了有趣的中医药知识,激发学生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
开展“杏林小郎中”中医研学活动。为了感受中医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民族自豪感。学校组织灵兰中医社兴趣小组到医圣祠进行研学,近距离和家乡的历史名人对话,学生了解到仲师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他本人也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后人尊为“医圣”。
步入医圣祠的大门,迎面是一块巨大的大理石照壁,照壁上刻着医圣张仲景传,向世人介绍这位万世医宗的生平事迹,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照壁的背面刻写的是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
工作人员还为学生们讲述了张仲景与饺子、张仲景大堂行医等故事,使他们了解了很多课本之外的历史典故和医学常识。同学们观赏了《伤寒杂病论》的各版书稿,一本本刻满历史痕迹的书。在即将离开之时,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朗读《医圣诵》,为这段旅程画上完美的句号。“杏林小郎中”中医研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弘扬中药药文化的热情。
未来新店一中将编写校本课程《中医药文化》,申报中医特色学校项目,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争取更多中医药图书等资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中医药互动体验。利用讲座、中医经典诵读、社团活动、中医药文化故事大赛等不同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了解中医思维理念和健康知识,设置中医药文化长廊,种植薄荷、紫苏、艾草、紫花地丁、连翘等中草药,开展中医药文化小组活动等,使同学们增强对我国传统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编辑:王楠琳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高三学生将有序返校复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