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建设者访谈丨郝顺才:60年来,我的生活都围着红旗渠转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红旗渠建设者访谈丨郝顺才:60年来,我的生活都围着红旗渠转
作者:  

  我叫郝顺才,今年75岁。我跟红旗渠的缘分,早在60年前就结下了。修渠、护渠、宣传渠……60年来,我的生活都围着红旗渠转。

  那年我14岁,刚上初中二年级,开学第一天,学校便开会通知让学生课余时间上工地干活儿。因为还是学生,我们的任务并不重,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推沙。五人一组,一人负责推,两人拉,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人。第二个是挖野菜。红旗渠修建初期,正逢“三年自然灾害”,粮食蔬菜紧缺,野菜用水泡好再放点盐,便能就着饭吃。第三个是记工。我们还负责在工地记录大家任务的完成情况。

  自古以来,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林县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因为缺水,林县人民引漳入林;因为资源匮乏,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伸手要;因为林县当时处境艰难,红旗渠建设工程艰巨,林县人民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红旗渠修建的十年里,我一直投身红旗渠建设。渠修完后,我留在红旗渠管理处工作。2007年退休后,我又当起了红旗渠的宣传员。

  为宣传好红旗渠,2010年起,我自筹经费创办《红旗渠》杂志,十几年来,我一边汇编整理资料,一边筹措资金,并经常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钱来维持杂志的定期出版。没有稿件来源,我就自己写,没有编辑校对,我就自己改,没有资金印刷,我就自己想法筹。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我认为,在新时代,发扬和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尤为关键。新一代的青年人更应该自力更生,要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要能吃苦,多实践,积累更多社会经验,艰苦创业。红旗渠精神不只是当初修渠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下需要学习好和传承好的精神。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整理)


编辑:党文尉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