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在山河之间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南阳,在山河之间
作者:  水兵

南阳,在山河之间

水 兵


  人类的多少事情,多少时候,都是从一个个梦开始的。

  盘古开天,共工触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最近,我也做了一个梦,正乘坐一个飞船,快速飞向太空。

  飞船箭一般,不,失重飘飞一样奔向太空。一开始,还能从上面俯视我的家乡,它像一片桑叶,又像一尾游动的小鱼,越来越小,直到什么也看不见。我的家乡消失了,急得我抓耳挠腮,满含泪水,焦躁挣扎中,我踢腿翻滚,飞船强烈地震动了一下,我急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哪里有这样的地域空间,背靠山,面朝河?

  哪儿有这样的山河地理,西有岗,东有田?

  哪里有这样的人文环境,东有黄山遗址,西有楚风汉阙;一岗出两相,一城蕴四圣!

  在中国地图上,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但却在中央。

  在中国版图的中央,在伏牛山、武当山、桐柏山三山拱卫的中央,在独山和白河的中央,在白水绕城的水的中央,在月季花、玉兰花、桃花盛开的中央。

  这样的山河,像蕴玉的太阳,自带光芒,像燃烧的水,激情飞扬。落雪不冷,酷暑不热,多漂亮的山河,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怎不值得我们去三顾,怎不值得我们去丈量,去挚爱地走一趟。

  南阳,你在我心的中央!

  天地之间有山河,山之伟岸俊秀,谓之阳;水之柔情激荡,谓之阴;一阴一阳,孕育着世间万物,也滋养着万物世界。

  山是大地骨骼,河是大地脉络,水是大地血液。天地万物,兴盛繁荣,全在于遵循规律,道法自然。古今中外,大凡名城重镇,皆依山傍水而生。位于汉江上游,巍巍秦岭东麓、八百里伏牛山怀抱的就是我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南阳。

  山之南而为阳,水之北而为阴。因处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这样的双阳之地,故称南阳;因这里的山河地形特点,古又称“宛”。书上说:“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汉”,就告诉了南阳:三面环山,襟怀平原,南部开口,面向大江。它处在南襄盆地的北部,又叫“南阳盆地”。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的地标点。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天,秦岭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寒冷空气;夏季,大巴山脉拦截了来自太平洋潮闷湿热的气流,“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的舒适气候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因地理位置优越,降水丰沛,土地肥沃,自古以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你可不要小看了一方的“天地”。

  天,主要指气候,从中国有文明记载的五千年来说,历史地理学教授蓝勇著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中有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这幅曲线图把气温和朝代连在一起:远古一直温暖,延续到殷商。西周冷了,到春秋、战国回暖,秦汉也比较暖。三国渐冷,西晋、东晋很冷。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唐、五代。北宋后期降温,南宋很冷,近元又暖。明、清两代,都比较冷,直到民国,温度才上去一点点,直到现在,地球又开始回暖。报道说西部干旱的大沙漠已出现了洪水,湖泊。

  气候的温度,或多或少会变成人类的温度,历史的温度。洪水赶人,风沙赶人,火山地震赶人,任何所谓的自然地质灾难都赶人,这让人联想起人类和生物的一次次无奈迁徙,一次次的山崩地裂、狂风暴雨,一次次荒野开拓,一次次的家园重建,炊烟新起……古楼兰哪里去了?《山海经》中记录的许多灵山大川、奇异生物,哪里去了?……人类的一次次劫难,都与自然和“天”有关。

  “地”又如何?土地是一切的命根子。即便风调雨顺,没有土地,便什么也没有;寸草不生、贫瘠嶙峋、瘟疫肆虐的大地,又怎能生存?地的重要,有时胜过疆域、朝堂,历史的盛衰和争夺,多少次都是对土地、江山的争夺。

  所以,敬天畏地,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世界的共识。

  丰饶的南阳,就有这天时、地利。

  我相信,生态环境是人类诗意栖居或背井离乡的最直接原因。一个地方的山川河流,自然风光,是上天赐予的,繁荣或昌盛,衰败或逃亡,人能够改变创造一些,但不能决定。“敢教日月换新天”可人为,“人定胜天”则是神话。

  而南阳,恰在这三面环山,一面向水的中央。

  这是一块生态文化福地,能养育人,能聚拢人。它的人文历史怎能不悠久,文化怎能不厚重!

  翻开历史,简略回望:早在50多万年前,中原最早的古人类就在南阳南召杏花山繁衍生息,被称之为“南召猿人”。新石器时代的黄山遗址已震撼世界,被誉为“文明在宛”。到有国家建立,小的部落、侯国不说,历史上明晰记载,有影响的就有,夏为禹始都,商朝这里为吕国、周朝为申伯国,春秋时楚国在此设置宛邑,始称宛。西汉时期,宛都声名远播,成为汉朝重镇,位列西汉“五都”之一,是著名的南市,与北市邯郸、东市临淄、西市成都、中市洛阳相提并论。这里还是冶铁业和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当时人说:“宛、周(洛阳)、齐、鲁,商遍天下”。其中最有名的商人是大冶铁家孔仅,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大农丞”,掌管着当时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民生战略物资——盐铁事务。先进的黄河流域文明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拓展,南阳处于汉水、长江、淮河三条水路与关中地区往来的交通枢纽位置,所谓“北控汝洛,南襟荆襄,西通武关,东连江淮”。随着对吴越和南越的开发,南阳的工商业更加繁荣,作为发达的中原经济向南辐射的平台,南阳确立了自己在西汉时代的重要地位。

  东汉一朝,更因刘秀起兵于南阳,南阳成为历史上最为灿烂耀眼的时期,号称“洛阳帝都、南阳帝乡”,也就是今天大家常说的“南都帝乡”。“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追随刘秀起兵的云台二十八宿大部分都是南阳人,使得当时南阳城:“王侯将相,第宅相望”。生长在南阳的张衡在礼赞家乡的《南都赋》中无尽描述这里“既丽且康”。

  虽一块福地,但在古代,因被三山包裹,一水 “阻挡”,仍有很多局限。

  不是鼎盛时,这里的交通信息还是会被阻隔,有时发展很缓慢。这就形成了部分人对南阳的看法:什么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织,春种秋收,小富即安。说南阳百姓大都“无论魏晋”,不问东西,一人吃饱一家不饿,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谓的“中庸之道”“小农意识”“盆地意识”。缺少所谓的开拓精神、牺牲奉献精神,缺少铁血汉子、巨人等等,“小农经济”和“盆地意识”成了南阳人的温性“标签”,南阳人成了表面意义上的“矮人”“懦夫”。

  真的是这样吗?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

  任何文化,包括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精神追求都是特定生态传统承续的产物,因此不能作跨生态地理环境资源攀比。这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人们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埋头耕作,自给自足,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对外征讨,打打杀杀去争斗,尤其在古代。这种农耕生态沉淀成了一种文化心态:追求稳定,平安即福。

  但南阳人,真的没有血性和奋斗精神了吗?非也!

  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到东汉开国“二十八宿”中的南阳人;从魏蜀吴三国时代中威武的南阳人到明朝宁死不屈的铁铉;从近代南阳籍革命仁人志士到共产党人中革命英烈张星江、彭雪枫,哪个不是铁骨铮铮,顶天立地!

  从秦置郡“迁不轨之人于宛”,南阳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人们说“四圣故里,卧龙之地”,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或生于斯或长于斯或隐于斯,今天南阳境内的范蠡公园、卧龙文化园、张衡墓和医圣祠,都已凝成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和精神基因。“灵秀南阳,智慧之城”“满城绿色半城水”“北方水城”已成为新的“脸刷”。

  人类在山河之间耕耘生活,繁衍生息,开拓文明,发展生产,追逐科技,探讨文化。

  南阳的山河,你孕育了那么多的物华天宝,可你给我的文化启示是什么?

  是孕育了楚风汉韵的包容与中正,飘逸与雄浑,伟岸与柔美;孕育了现代南阳人的勤劳与智慧,深远与阔大,责任与担当,奉献与牺牲,家国与情怀……

  我在这山水之间走着,不管还有多少时光,我都要不辜负这里,不负来这里一趟。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南阳山河,你蕴玉藏美,淯水欢歌,正在敞开胸怀,向着更大更美的中心城市跨越、飞跃。

(水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首届“散文精英奖”“莽原文学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已出版作品10余部。)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读鲁钊新著《二月河评传》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