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八道弯”山路上的丰碑 ——南召县弘扬红旗渠精神修建“崔核公路”实践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铭刻在“八道弯”山路上的丰碑 ——南召县弘扬红旗渠精神修建“崔核公路”实践
作者:  廖涛 张志芳 石为壁

铭刻在“八道弯”山路上的丰碑

——南召县弘扬红旗渠精神修建“崔核公路”实践


  大雪时节,漫山红叶绽芳菲。行驶在南召县崔庄乡至核桃树村的“崔核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游客络绎不绝,游客慕名而来畅游蜿蜒曲折的“八道弯”山乡美景。他们无不赞叹太白峰、文笔峰、金猿拜佛、金灯峡、五道潭、猿人山、迎客松等景点美不胜收,更为“八道弯”公路的胜景所折服。游客说,这里比郭亮村壁挂公路还要奇险!

  南召县崔庄乡政府至核桃树村、东南坪村的“崔核公路”,是南召县崔庄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修建的一项宏大工程,这条乡村道路全长21.5公里。南召县山区人民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和邻近村群众的帮助下,两个村群众集资100余万元,无偿投工15万个,靠钢钎铁锤,人拉肩扛,从1985年修到1995年,打通了9.5公里的天堑,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夙愿。

  “崔核公路”是红旗渠精神的光辉写照,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穿越时光的隧道,时光回溯到38年前。那时,居住在南召县崔庄乡沟漫山的群众面临交通难,“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路无三尺平,走路坎台多。”从核桃树村到南召县城往返最少需要三天时间。群众出行购物不仅需要肩膀担扛重物,还要经过用两三根木头搭建的小桥。山高路远,村里姑娘想下山,山下的姑娘不愿意进山,村子里的单身汉越来越多,过去流传着“沟漫山,棠梨漫,四十八家来回转”的顺口溜。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南召县崔庄乡核桃树村原支书李丰文代表山区群众向省市县反映群众修路的强烈愿望,县里迅速成立了“崔核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计划先修筑一条7.5公里公路,动员沿线10个行政村1000多名村民参加筑路大会战。

  那时,没有大型工程机械,全凭人力劈山开路,架桥修涵。而这一段公路,一半路是要在半山腰的花岗岩石壁上修建的,施工任务十分艰巨!

  山高路陡,但干群心如磐石,劈山开路意志坚定,誓将天堑变通途!办法总比困难多,群众说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不管修多少年,非把路修通不可!

  1985年11月,南召县崔庄乡党委、乡政府开始施工修路。民工们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山顶一棵碗口粗的树上,一头绑在腰间,进入作业面后,在悬崖上顶着刺骨的寒风坚持作业,在仅能站得住脚、使上劲的十来米的高空,哼哼嗨嗨,叮叮当当地打起炮眼来。开始先打出小炮眼,再用少量的炸药把小炮眼熏大,装入适量的炸药,十几个人经过十多天努力,才炸出个能行走的路面。两位工程技术人员攀山岩、钻林子,手扯藤条,测坡度,量宽度,设计弯道,作出标记,确定路线。

  设计路线难,施工更难。1992年冬天,农历十月,沟漫山海拔高,每天太阳照射的时间短,冷风刺在脸上,刮进脖子,钻入裤筒,寒气逼人。群众常常是顶着凄厉的寒风,冒着雪花或雨夹雪干活。一冬天下来,群众手上布满了茧子,裂开了口子,皲裂的指头渗着鲜血。群众住在石洞、石坎或临时搭建的茅棚里,吃的是糁子汤煮土豆,炒土豆或萝卜、咸菜,基本吃不上馒头,隔三差五喝顿面条或吃一顿萝卜丝的米饭……

  1996年,沟漫山两个村举行通车典礼,群众喜极而泣,热泪交流,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那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崔核公路精神”,滋养、激励山乡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赓续血脉,传承精神,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全媒体记者 廖涛 通讯员 张志芳 石为壁)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