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仲景文化 打造中医药强市 |
守正传承增福祉 创新发展惠民生
——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综述
南阳医专中药材标本馆。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辨证论治,终成一代医圣。
东汉南阳人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如果说中医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那么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国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更好传承中国医学瑰宝,从而造福人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医圣故里南阳人始终不渝坚持追求的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阳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历史机遇,强力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令医圣故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西峡县太平镇村民初加工山茱萸。
构建体系 夯实基础
近年来,南阳市深入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打响仲景文化品牌,坚持医、保、教、产、研、文、贸“七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中医药整体工作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提质扩容,发展强劲,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推动健康南阳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南阳市构建了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市共有74家中医医院、657家中医诊所,中医医院实际开放床位9795张,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9658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6名,全国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5人。全市建成196个乡镇卫生院中医堂、30个综合医院仲景苑、13个中医院治未病中心,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教育资源丰富,有中医药本、专科院校各一所,年招生近万人。
2019年,南阳市在全国率先组建中医药发展局,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市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出台了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统筹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与此同时,南阳市加大中医药投入,全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协调发改、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22条扶持措施。各级财政也将中医药投入列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保证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
社旗县桥头镇村民生产加工艾制品。
薪火相传 赓续绵延
作为中医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阳中医药文化根基深厚,老百姓有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传统。医圣张仲景奠定了南阳在全国中医药界的历史地位,医圣祠成为仲景文化展示交流的窗口,每年有上万名中医药界人士来此拜谒医圣、寻根问祖、游览祈福,极大提升了南阳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截至目前,南阳市已成功举办了14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8届仲景论坛。我市的中医筋骨针法作为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已推广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医抗疫,战绩辉煌。2020年春节,面对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南阳市最早公布中医药诊疗方案,最早提出艾预防措施,最大规模发放中药预防制剂。市政府投入800余万元,生产10万箱预防制剂,发放给40多万名重点人群,中医中药100%参与新冠肺炎防治,最大限度减少了重症率,降低了死亡率,中医药抗疫取得明显成效,受到了国务院督导组和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充分肯定。
南阳的国医大师唐祖宣加入世界战“疫”,担任同仁堂境外新冠肺炎防治中医专家组组长,累计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中医预防方案。
2020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工作领导小组,备受关注的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工作正式提上日程。
新校区占地3000亩,名称拟定为“河南仲景中医药大学”,拟以国家部委、省、市三方共建形式,建设一所起点高、有特色、理念新,在中医药界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张仲景国医大学的复建,将进一步打响“仲景”品牌,丰富医圣故里的人文积淀。
方城县柳河镇发展木瓜种植。
中医圣地 养生之都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2017年,南阳市启动建设张仲景健康城重大专项行动,由市领导牵头,强力推进实施。张仲景健康城核心布局是“一核三园多支点”,以中医药项目为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医圣地、养生之都”。
医圣祠是中医祖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阳著名历史人文景观之一,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的象征和优秀代表。以医圣祠为核心,建设医圣祠文化园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3月18日,医圣祠文化园暨张仲景中医药博物院项目正式奠基。这一项目以医圣祠为核心,占地698亩,将恢复到明清时期的规模。
医圣祠文化园是聚焦“仲景、中医、文化”主题,打造传承仲景精神、弘扬中医文化、引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一区为核心区,建设博物院、书院等,实行祠院一体,主要功能有文物保护、收藏展览、研学体验等;二区为拓展区,主要功能有会展、医养、药材交易、配套服务等。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医药养、产学研于一体的中医药文旅综合体。
目前,医圣祠文化园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力争在2023年完成一期建设,启动二期建设。
张仲景健康产业园位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城区,占地21平方公里,已划定1.38平方公里的核心起步区,启动了核心起步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位于园区内的市中医院新院项目选址已经完成,规划占地196亩,总投资约10亿元,开设医疗床位1500张;市中心医院新区医院开工在建;眼科医院新院项目加快推进。
张仲景健康养生园位于30公里外的卧龙区紫山、麒麟湖区域,利用该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建设养生养老、旅游休闲、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体验基地。目前连接中心城区和健康养生园的快速通道即将完工,建成后15分钟即可到达。园区内的建业·十里湖山、后庄仲景医养小镇建设进度较快,蓝城紫山颐养小镇即将开工,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已完成13.9亿元。
空间布局已经构建,建设大幕已开启。以中心城区为统领,以“三个园区”为支撑,各县城、各乡镇、各基地(社区、景点)辐射延伸,为张仲景健康城注入了发展活力,使中医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大宛药 兴业富民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端阳艾叶实在好,乌梅采青不采老;十冬腊月挖葛根,一条能剜几百斤……”如今,偶尔仍可以看到腰系绳索,手握药刀,在悬崖峭壁上寻找名贵药草的深山采药人,听到这首千百年来流传在仲景故里的《采药歌》。
南阳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南阳中药材自古品质优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用药主要选自南阳道地中药材。正所谓好材好药好经方,除病驱疫祐健康。
作为医圣故里,南阳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措施和发展规划,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25日,《南阳市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暂行奖励办法》新鲜出炉,推动南阳中医药产业链快速发展。
近年来,南阳市中药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管理逐步趋于规范,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60万亩增加到2020年底的185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规模化种植的有20个品种,山茱萸、辛夷、桐桔梗、裕丹参、唐栀子、宛艾、金银花、夏枯草被确定为新的“八大宛药”。
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品种79个,年产值50多亿元,带动30万名农民稳定增收。
艾草产业迅猛发展,“世界艾乡”品牌初步打响,南阳成为全国最大的艾产业种植、生产和销售基地,艾产品涵盖保健和衣、食、住、行等方面近200个品种,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年销售额达110多亿元。
扶持培育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规模以上中药企业53家,通过GMP认证的有13家,其中福森药业2018年成功在香港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重点上市挂牌后备企业7家。
据统计,2020年全市中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南阳重要的支柱产业。
医养融合 渐入佳境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返璞归真的养生方法可使人一年无病,四季平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仲景学说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上医治未病。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需求,南阳市发扬光大仲景文化,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业的发展融合,推进中医药旅游和仲景特色小镇建设,把中医药文化、中药材种植园区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利用优越的中药材和山水资源,以及南阳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规划建设一批中医药旅游景点,发展中医药观光游、养生游、体验游等。
目前,医养融合开局良好,实施张仲景健康城重大专项,推进张仲景健康养生园、张仲景健康产业园建设,建成9个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规划7个中医药特色小镇,其中1个已建成运营,建成一个医养融合基地,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遍布城乡。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第一站就来到医圣祠,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为南阳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医药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南阳中医药事业发展寄予殷切厚望。
“十四五”期间,南阳将把振兴中医药事业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持续发挥南阳自然生态资源和中医药文化优势,注重中医药管理顶层设计、提升服务能力和产城融合,持续打响仲景品牌,全面开启建设“中医药强市”战略。
今年以来,南阳市把“中医药强市”战略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以中医药产业为引领,持续推进建设张仲景健康城重大专项,努力打造“中医圣地、养生之都”。力争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0万亩,建成30个高标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0个“定制药园”,全市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
近期,南阳现代中医药投资基金设立,首批中医药项目投资框架协议成功签订,南阳市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南阳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强力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推进中医药体系融入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带动南阳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 曹学祥 陈杰超 崔培林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药品生产许可的“南阳速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