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党政考察团赴苏浙皖考察学习纪行·特色经验 |
“高”“新”相拥 精彩合肥
合肥,是一个充满“激情与速度”的城市。
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从曾经的“江淮小邑”到如今的“大湖名城”,合肥把科技创新嵌入发展的基因,用“合肥样本”打造生态文明新风景,以“内外兼修”为城市气质赋能添彩……合肥以长风为帆,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搏击风浪,实现了一个城市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展现了一个城市思变、谋变、快变的硬核“气质”。
创新驱动
打造精彩“东方硅谷”
合肥的创新成绩举世瞩目。创新,如今已成为合肥最闪亮的名片。
合肥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勇于探索科技体制创新,不断破除体制机制的“隐形藩篱”,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地方性法规,全力推动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让敢于创新的研发者、管理者尝到“甜头”。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强化自主创新工作考核,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为科研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搭建高端平台,开启产学研三者立体互动的新模式,打造产学研无缝对接的高端创新研发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等四大平台,提升原创研发能级。对标世界一流,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等一批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让一批底气足、能量大的“国字号”创新科研平台“立柱架梁”,彰显引领作用,提升了合肥乃至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的地位。
合肥一系列科技体制创新,成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种“智慧”激情碰撞的典范,促进了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的顺畅对接和有效转化。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等一批高精端科研成果横空出世,惊艳世界。合肥正在崛起成为“东方硅谷”,正在不断涌现世界领先原创科研成果,正在诞生着一个个领先世界技术的“中国制造”。
生态优先
描摹城市最美底色
合肥是生态名城,拥湖入怀,因水而兴。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合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强力打出一套“靠责任治湖、靠工程治湖、靠科技治湖、靠机制治湖、靠法治治湖”的湖水综合治理组合拳,按照治河先治污、治水先治岸的思路,着力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实现“城湖共生”。以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规划建设10个环湖湿地,根据湖水的实际情况,综合实施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基流补水、支流达标等一系列治理措施,从污染结构、污染分布上“对症施策”,从结构上“消减存量、扩大总量”,以恢复湖面原生生态功能为主,将河湖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转变、从“污染防治”向“生态修复”转变,实现人水和谐共处,互为滋养。
同时,合肥不断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建设启动了生态环境监控指挥综合平台,24小时监测,能够对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工地扬尘等影响大气质量的行为抓拍,实时监控,全方位准确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合肥用大手笔书写了一份生态建设的“合肥样本”,自2014年到2020年,连续7年PM2.5和PM10平均浓度实现“双下降”,2020年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
内外兼修
勾勒城市旖旎风景
城市品质,关乎人民群众幸福。
合肥以“提质、提速、提品、提效”为目标,在城市建设中“内外兼修”,外提“颜值”,内养“气质”,将打造精品城市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中。综合施策,开展城市路网结构提升,不断健全城市路网主次骨架,实现“高快一体,快快相连”,形成“环+放射+方格网”的路网结构,提升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坚持新城“公园+”、老城“+公园”的建设理念,科学构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为主体,微型公园为补充的大、中、小合理匹配的城市公园体系。在保障道路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在路口、地铁口、绿化带岛头等处见缝插绿,种植苗木花卉,并用景石搭配,营造出“处处是花境”的街头美景。围绕市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大力推进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的建设和改造,全面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同时,为打通城市微循环,提升城市品质,启动小街小巷改造,精心选出10条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特色的小街小巷,以徽派文化元素为设计背景,以“微整形、小改造”为实施原则,通过精雕细琢,使一批特色精品街巷、历史名巷重现街头,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走上合肥街头,“林荫路”“观花路”赏心悦目,抬头见绿,出门即景,“大湖名城”合肥正以铿锵的发展脚步走向新的高度。(全媒体记者 陈琰炜 赵倩 杨万里)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开通“中医药”公交专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