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将都市的轮廓留在身后,窗外的风景渐渐变成连绵的麦田。换乘一辆略显陈旧的本地网约车,沿着颠簸的县道前行。途中,司机得知我的来意后说道:“谢谢你来报道我们这里的故事,我们都很喜欢小董书记。如果有机会见到他,真想跟他握握手。”前往范庄的路上,司机朴实的话语,让我对即将见到的第一书记董桂林,有了更具体的期待。
最后一段村路,我独自背着相机、三脚架和笔记本,走向范庄村。此行的目的,是亲眼见见那位在2025年夏天,因拍摄一系列去村民家中“蹭饭”的短视频而走红网络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
镜头内外的审慎
网络上,他是那位总是面带笑容、被村民称为‘小董书记’的年轻人。流量为他与范庄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作为记者,面对热度,我提醒自己保持审慎:要到现场去看,去验证,去提问。

董桂林与记者“碰拳”,将他标志性的交流方式展现在镜头前(央广网记者张羲轮 摄)
这份审慎贯穿了整个采访。我希望将焦点从他个人,转向他使用的办法——那只“小猪佩奇碗”背后的沟通方式;转向他的具体行动——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村里的特产销量与就业机会;也转向他所服务的对象——村里的老人与这片土地本身。我试图用笔和镜头,真实记录所见。
盛在碗里的,是信任
走在范庄的村路上,看着董桂林端着那只熟悉的碗,熟门熟户地走进农家,与爷爷奶奶们絮叨家常,我此前的审慎,似乎找到了落点。

董桂林与村里老人“碰拳”(央广网记者张羲轮 摄)
初次见面,我被引至他办公的房间。这里陈设简单,更像一个临时落脚点。他看起来有些疲惫,近距离看,眼中的血丝比视频里更为明显。
没有多余的寒暄,董桂林利落地从墙边搬来两个小小的塑料凳,我们的对话便就此开始。谈及产业规划、云仓建设与年轻人回流时,他语速明显加快,神情专注;但也坦言被模仿、被质疑时的压力。交谈中,他偶尔会停顿下来,皱眉沉思,那一刻的疲态,与镜头前那个始终“高能量”的状态对比明显。
“站位”带来的思考
现场的考验,也包括如何呈现现场。
在我拍摄的一段视频中,我曾以出镜记者身份站在董桂林前方进行开场介绍。节目播出后,有观众指出我的站位可能“挡住”了书记,削弱了主人公的呈现。这句话让我反思。
“在现场”不仅是身体的抵达,也是姿态的校准。后续拍摄中,我调整了机位与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观察者与记录者,捕捉那些自然、真诚的互动瞬间。就在这样的一次次实践中,我学习到如何更加客观、准确地传递信息,记录现场。

村中偶遇,村民怀抱中的孩子伸出小手将食物递向董桂林(央广网记者张羲轮 摄)
采访结束,暮色四合。回望夕阳中安静的范庄,我心里渐渐清晰:这篇报道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定义董桂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在于记录一种可行且温暖的乡村工作方法,记录一个普通村庄如何被一只小小的碗所连接、所触动。
很荣幸,作为一名记录者——我在现场。
编辑:张景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队创历届最佳成绩! 第七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圆满落幕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