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牧原品质猪肉养成记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河南南阳:牧原品质猪肉养成记
作者:  陈 琼

  日前,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携企业多款猪肉产品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品质生活”晚会,向全国观众展现中国肉类品牌的品质坚守与民生关怀,传递“平价享高品质”的企业承诺。


  “我们的使命就是把好猪肉生产出来,把价格降下去,让大众花平价的钱,吃高品质的肉,都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生活。”晚会现场,秦英林的话语坚定有力,既道出了牧原深耕行业30年的初心,也彰显了龙头企业服务民生的责任担当。


  这一承诺的背后,是牧原集团在全产业链建设中的硬核实力与极致打磨。通过构建从饲料研发、生猪育种、科学养殖到屠宰加工一体化的闭环生产体系,牧原实现了对猪肉品质的全程自主把控。饲料精准配方、智能环控猪舍、在线头头检测等高标准操作,使得从牧原“农场”到百姓“餐桌”的每一块猪肉都可追溯、有保障。


  智能养殖产放心肉


  在牧原的现代化养殖场中,生猪享受着“航空舱级”待遇:定制营养餐、多重过滤饮用水、空气净化系统以及智能温控设备,让猪舍常年保持适宜生长的环境。


  秦英林笑称:“‘小鲜肉’就是这样养出来的。”良好的养殖条件不仅保障生猪健康,也使得猪肉肉质更加鲜嫩。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位于内乡县余关镇赵沟村,放眼望去,21栋楼房猪舍整齐排列,这片猪舍年出栏量达210万头,总占地面积2800亩,总投资约50亿元。


  进入立体式的楼房猪舍,母猪、保育猪、育肥猪被分别圈养在不同楼层,一个个高科技探头时刻监测着业务风险点。每栋楼均涵盖母猪舍、产房、保育与育肥一条龙规划,猪群通过内部的电梯进行流转。


  营养师团队根据猪群生长速度,选择合适营养套餐,配置对应期次饲料,通过管链输送、料罐存储、单元智能下料,从加工端直达猪口,确保每头猪都能精准吃到对应期次饲料,健康生长,可以实现一人一年饲养1万头猪。


  “经过4层过滤后,进入猪舍内的空气洁净、无菌。”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总经理张龙飞介绍。在猪舍内,智能巡检机器人不停巡逻,持续采集猪的数量、体重等参数,饲喂、粪污清理、控温、控湿等全由机器人完成,用科技更好保障了猪群的健康。


  “相比传统的平铺猪舍养猪方式,楼房猪舍的土地效率提升了4.3倍,同时实现疫病有效隔离与防控。配套的供水系统、精准进风系统,可以实现每出栏一头猪,节约水资源70%以上,节约空气资源约67%。”张龙飞说。


  牧原还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深度管理集团300多家子公司、超12万名员工,200多个饲料厂、1100多个养猪场、10个屠宰厂、220万套智能设备,每天产生20亿条数据,支撑高效管理到每一名员工、每一栋猪舍、每一台设备、每一头猪,实现猪效、人效、物效的同步提升。


  在数智化加持下,猪住得好、吃得好、长得好,不仅生产效率更高,更为生产高品质的猪肉食品,保障老百姓肉盘子提供了有力保障。


  种养循环助农增收


  养殖业避免不了各类污染,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牧原的答案是,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打造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


  站在正在进行秋种的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技术员打开手机APP:“看,这是上周猪舍送来的有机肥,我们准备通过滴灌系统撒到地里。”屏幕上的地图里,不同颜色标注着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哪里缺肥,哪里需要补水,系统比农民更清楚。


  “以前农民用化肥,图方便但伤地;现在用猪粪有机肥,地越养越肥。”技术员说,在这种模式下,每亩地的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0%,玉米产量却提高了15%。更关键的是,养殖端的废弃物有了去处,种植端的成本降了。


  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循环经济体。牧原将高效养殖和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发展“养殖—水肥—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将养猪产生的粪尿经过处理后,作为涵养土地的肥料,100%资源化利用,实现“田养猪、猪养田”生态化循环。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固碳能力,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为有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牧原组建了一支300人的专业农艺师队伍,扎根全国各地农村。他们依据养殖场周边不同的地理条件、土壤背景值测定,作物目标产量及需肥规律,测土配方,科学使用水肥,促进作物增产增收,同时减少化肥使用。2024年底,牧原累计服务农田472.08万亩,减少化肥使用15.46万吨,全年助农减投增收13.53亿元。


  此外,牧原不断探索土壤改良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通过水肥资源化利用增加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荒地变良田、荒漠变绿洲,开拓农业发展空间,2024年改良盐碱地31.82万亩、治理沙漠9.07万亩。


  自主育种养品质猪


  猪肉好不好吃,品种是根本,好基因才能养出好猪。


  “老百姓爱吃、喜欢吃什么样的猪肉,牧原就朝哪个方向努力。”晚会现场,牧原不仅展示了五花肉、排骨等经典产品,还带来了正在培育的“雪花猪肉”——其肌间脂肪均匀分布,兼具美味与健康,引发观众期待。


  种猪是生猪养殖业的“芯片”。我国是世界猪肉生产消费第一大国,猪肉是大多数居民餐桌上最主要的肉类食品。因此,种猪是提高我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端稳肉盘子的重要条件。


  牧原集团持续选育优秀基因,执行自己独立的育种方案,坚持价值育种,把国内好的种猪基因留下来,把国外好的种猪基因引进来,提高种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改善猪肉的品质,致力于做在中国环境下更适合发展的种猪品种。


  特别是非洲猪瘟发生以来,牧原种猪不仅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还为行业提供种猪,助力生猪产能恢复,为稳产保供作贡献,展现了育种的价值。


  此外,牧原还投资60亿元构建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该平台精确控制水、料、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消除环境偏差,使猪群达到高度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基因潜能。


  “平台为的就是能够给大众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够引领市场发展的好吃又健康的猪肉。”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也将助力中国种猪育种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完全实现种猪自主可控。


  豆粕减量养猪硬气


  如果说,自主育种让养猪“更有种”,那牧元安粮合成生物项目,就是让养猪“更硬气”。


  走进项目车间,只见各种现代化设备高速运转,显示屏实时显示产品生产情况,充满科技感的各种生产线让人眼前一亮。技术负责人指着生产线上的白色粉末说:“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微生物发酵合成的氨基酸,能直接替代豆粕。”


  大豆,一直是养猪业的“命门”。中国每年进口大豆约1亿吨,养猪行业消耗近四成。一旦国际粮价波动,豆粕涨价,养殖户就得跟着“揪心”。牧元安粮合成生物项目就是要“绕开”大豆——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把秸秆、玉米芯变成高蛋白饲料,不仅成本低,还能减少90%的水资源消耗和80%的碳排放。


  该项目是牧原集团与西湖大学合作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重大项目。由牧原集团与元素驱动(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建,一期投资3亿元,占地125.92亩,可实现年产合成生物产品3万吨,产品替代豆粕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大大降低大豆的进口依赖。


  数据显示,2024年,牧原饲料豆粕用量为7.3%,生产一头猪可节约大豆31公斤,全年减少大豆用量203万吨。同时,牧原与行业共享低豆日粮技术,若全行业应用,每年可节省大豆约2000万吨,相当于1.54亿亩耕地种植产量,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从养殖场设计、养猪环保、智能化发展,到推广低蛋白日粮、创新育种模式……牧原集团不断刷新着大家对养猪行业的认知。旗下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上市,养猪业务遍及全国24省(区)105市219县(区),2024年出栏生猪7160万头,屠宰生猪1252万头,满足超1亿人的猪肉需求。


  扬帆起航正当时,砥砺奋进再出发。新时代的牧原人将持续秉承“让大众吃上高品质猪肉”的美好愿景,持续探索种、料、康、养、智、洁、宰等20大技术,用科技赋能养猪产业,不断提升农牧产品核心竞争力,持续擦亮“牧原”金字招牌。(全媒体记者陈 琼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