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新突围中提质跃升——南阳市交出“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硬核答卷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在向新突围中提质跃升——南阳市交出“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硬核答卷
作者:  柏伴雪

  时间的刻度,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也丈量着奋进的足迹。

  

1.jpg

南阳鼎泰高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设备满载运行。

  

  “十四五”时期,一条稳健的上扬线,勾勒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就:

  

2.jpg

南阳市一通防爆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井然有序。

  

  ——卧龙防爆成功研发105MW压缩空气储能电动发电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领域空白。技术创新多点开花,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7+17”产业链群生态共荣,“1+1”产业布局强力支撑,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未来产业加力“生根”,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积厚成势。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388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879亿元,今年有望突破5000亿元大关。

  

3.jpg

南阳林吉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智能机器人焊接工作站作业。

  

  ——湖水清浅映山眠、药浴暖汤涤疲惫的消费场景,重新定义南阳文旅吸引力,旅居式旅行构建起“长期消费模型”,“近悦远来、好戏连台”的文旅新气象,充分激发消费活力。2024年共接待游客954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0.1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27.6%、53.6%。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加快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4.jpg

淅减公司智能化装配生产车间。

  

  ——在牧原合成生物产业园,年产3万吨异亮氨酸、千牧肝素钠等项目实现量产,推动南阳生物医药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有力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产业生态日趋向好,产业“含新量”“含金量”越来越高,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15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21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6家,较2020年增加了471家。产业支撑稳进提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人均GDP由2020年的39930元增长至2024年的51492元。

  

  …… ……

  

  这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时代征程——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效统筹稳增长、扩内需、强创新、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南阳发展实现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朝着全市人民期盼的方向坚定前行。

  

  这是一座逐梦未来的重要里程碑——

  

  南阳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考察南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紧盯“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五聚五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开创性进展、历史性成就,彰显了“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起势。

  

  科创能力不断提升

  

  5家院士工作站

  

  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36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5南阳合成生物产业大会成功举办,《南阳市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行动计划》1.0版正式发布,为我市前瞻性布局生物制造前沿领域,冲刺千亿级产业规模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称赞:“南阳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布局已初具规模。”

  

  生物技术迈向产业前言、防爆电机取得重大突破、微纳光学功能薄膜加速规模化应用……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我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

  

  以“新”求变,占领新质“蓄力点”。“十四五”期间,我市强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典范。5家院士工作站、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6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发力。张仲景国医研究院不断取得新成果,“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重建获批,牧原实验室纳入省实验室体系,南阳智慧岛入选河南省首批智慧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聚能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6家,较2020年增加了471家。

  

  本固枝荣,根深叶茂。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我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向产业创新转换,形成产业升级的“塔尖重器”,将为未来竞争塑造新优势、抢占制高点。

  

  产业跃升动能澎湃

  

  地区生产总值4879亿元

  

  货物贸易进出口167.3亿元

  

  粮食年总产量140亿斤

  

  日前,南阳市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河南省中药固体制剂技术创新中心(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功能薄膜微纳超构表面技术创新中心(中光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智慧养猪技术创新中心(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省科技厅验收。这是我市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科技战略支撑结出的又一硕果。

  

  当产业变革的潮汐来临,以“创新”拥抱变化,是破局增长的必有之路。观势谋局“谱新篇”,我市锚定首要任务、坚定发展信心,围绕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强力开展“7+17”产业链群培育提升行动,着力构建“1+1”产业布局,传统产业“向新跃迁”强动能,未来产业“蓝海竞速”聚活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量”上连跨新台阶。从3888亿元增长至4879亿元……“十四五”以来,我市经济总量接连跨越新关口,预计到今年底有望突破5000亿元。外贸发展打开新局面,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从2020年的128.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67.3亿元。外贸市场主体达518家,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

  

  “质”上实现新突破。15个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1700亿元、900亿元、850亿元,超硬材料、中医药分别跻身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农业强市加快建设,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140亿斤左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合成生物、新能源装备及化工、航空再制造及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抢滩布局;美丽经济全域绽放,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蓬勃发展,“宛美”旅游战略深入实施,旅游业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个又一个突破,见证着产业跃升的铿锵步伐。

  

  “十四五”以来,南阳市经济向上生长、向好突破的注脚生动而深刻。南阳,正以坚毅笃行扛起经济大市重任,挺起产业发展脊梁。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341公里

  

  姜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

  

  全市高速通车里程全省第一

  

  作为经济发展的“优等生”,西峡县也有着“偏科”的烦恼。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的地理条件。如何突破“先天不足”?西峡县用“片区联动”的理念,打破传统行政边界桎梏,以空间重组推动要素重聚、以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活了县域内循环动能,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区域协同”。“菌果药旅”产业综合效益360多亿元,全县4.8万户16.6万人从深山偏远村落搬迁到中心村、集镇和县城居住,乡村共富的美丽画卷浓墨重彩。

  

  “十四五”以来,我市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统筹构建“1+34”政策承接体系,出台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最大限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副中心城市能级持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数据见证幸福提质。全市6341公里,南信合高铁取得实质性进展,姜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稳定在100万人次左右,全市高速通车里程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我市入选全国第二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较2020年翻一番。新建、改扩建学校116所,新增学位7.7万个。河南国医学院设置申报、河南工院升本顺利通过教育部现场考察,全市本科院校有望增至4所。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分别落地南阳,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

  

  安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加强“五基四化”,以“四治融合”牵引,“网格化”托底,“四议两公开”铸魂,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连续3年获评“全省法治建设优秀省辖市”。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0.59%增长至2024年的54.1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11∶1优化至2024年的1.91∶1。

  

  优势再造积厚成势

  

  60家A级物流企业

  

  20家大型商业综合体

  

  33.2亿元、29亿元食用菌、汽车零部件出口额

  

  晨曦初露,备战“双十一”的物流业比往年更早进入繁忙状态。自成功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南阳联动创新区以来,物流园区、企业24小时运转以满足外贸和电商需求。

  

  从过去的“内货不出、外货不入”到如今的“买全球、卖全球”,物流之变折射发展之变。

  

  改革的红利、市场的红利、人才的红利、创新的红利、开放的红利持续释放、蓄能聚势。

  

  突出开放联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强枢纽,提速南信合高铁、唐白河航运、郑南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空水铁公”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全国枢纽经济先行区。着力促开放,发挥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中欧班列等作用,用好郑州航空口岸过境免签政策,提升京宛合作质效,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优环境,坚持“五统一、一开放”,倾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增量要素做优做强,发展后劲持续夯实。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十四五”以来,全市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到60家,稳居全省第二位。中心城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超20家,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先后获批中国(南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全省唯一一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国(河南)自贸区南阳联动创新区,“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外贸基地”开放平台叠加效应初显。2024年食用菌、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分别达到33.2亿元、29亿元。张仲景博物院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实现中医药出口1641.62万元,中医药服务“走出去”步伐加快。

  

  优化“软环境”与强化“硬实力”同频共振。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跃升至全省第三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营商环境建设先进省辖市”称号。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理时限压减至1个工作日、全省最优。50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线上零材料办理,34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上线运行。在全国256个城市信用监测月度排名中稳居全国前列。入选首批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省级先行区和全省首批数据标注基地建设试点。

  

  着力增强要素保障对需求体系的适配性,战略布局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区域竞争力显著提升。“风光水火”“源网荷储”能源体系夯实发展优势。城市能级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之路步履坚实、进而有为。

  

  奋斗目标循序渐进,前进的征途步履铿锵。着眼于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五年,全市上下风雨兼程、坚毅笃行,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底盘稳固、韧性增强,“进”的动能不断增强,“新”的活力不断激发,经济繁荣、既丽且康的绿色发展之城,动能充沛、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之城,平安和谐、民富文昌的幸福魅力之城盛卷舒展。

  

  随着“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即将接续开启,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前进目标,我市经济发展蓄势扬帆,定会乘风破浪,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文:南阳日报记者 柏伴雪

  

  图:南阳日报记者 张 峰 张 兰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