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河南多地遭遇“包月式”连阴雨,对秋收造成不小影响。
从干旱高温到秋季连阴雨,极端天气,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种地,似乎成了一场和天气的赌局。
赌赢了,丰收;赌输了,歉收。
在这场赌局里,有没有一张稳妥的“底牌”?农业保险,能否成为关键时刻的“托底”选择?
01
种地上保险,到底值不值?

河南秋收基本结束,秋粮保险理赔正在加速。
周口种粮大户王雷,今年种了1300多亩玉米。连阴雨过后,保险公司的定损员很快下了地,初步定损,每亩赔30元。
同样是种粮大户的张先智,在安阳种了975亩玉米,其中有119亩受灾,经过保险公司定损,受灾玉米每亩获赔249元。
张先智算了笔细账:今年玉米亩产从往年的1800斤降到1300斤左右,收购价也从每斤0.73元跌到0.65元。往年一亩能收入1300多元,今年只有800多元。因为买了保险,才得以挽回部分损失。
虽然加上每亩的赔付金额后,与往年正常收成的收益相比仍有差距,但在这场与极端天气的较量中,农业保险无疑为像王雷、张先智这样的种粮大户提供了一定的经济缓冲。
农民种地买保险,就像是地里的一把伞。雨大了,挡不住全身湿透,但至少头不冷。
02
普通农户为何积极性不够?

河南是农业大省,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61亿亩以上。
有业内人士透露,种植大户一般每年都会参保,而小农户更多靠村里统一投保,自己主动买得少。
为何几元保费就能获得近千元风险保障,普通农户仍不积极?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吴银毫点出关键:风险感知不一样。
对大户来说,几百亩地,可能是全部身家。一旦受灾,不仅本钱打水漂,还可能还不上贷款、交不起地租。他们是风险“高度敏感者”,输不起,也不敢赌。
而小农户,家里往往只种几亩或十几亩地,收入的大头可能来自外出打工。 收成好是“锦上添花”,收成不好,也不至于没饭吃。 即便遭遇损失,家庭也能承受。这份心态,使其成为风险“轻度关注者”。
除了风险感知的差异,“赔得少”,同样是一些农户的共同感受。
河南省政策性完全成本保险,保费财政负担80%,农户自付20%。例如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费43元,农户只出8块多。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的数据显示,小麦、水稻和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额分别为1000元、960元和950元。
但实际赔付中,不少农户觉得“不解渴”。
对此,有业内人士解释称,政策设计中,近千元的保额对应的是绝收极端情形。而实际中,大部分灾害只是“减产”,达不到绝收标准。所以,实际理赔中,会让一些农户有“赔得少”的感受。
03
极端天气频发 保险应成“标配”
气候在变,种地的逻辑也得变。过去,靠经验;现在,还得靠保障。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农业保险不再是“可有可无”,而应成为种地的“标配”。

当然,农业保险不只是“赔减产”,也“保价格、保收入”,正从“灾后补偿”走向“综合风险防控”。
面对价格波动较大的特色农产品,在河南,“保险+期货”模式逐步推开,将市场风险转为可预估的保险成本。比如今年,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9个花生“保险+期货”项目中,桐柏县与滑县的项目就赔了500多万元,相当于为参保农户每亩额外补贴了近35元。
雨不会永远下,但极端天气,可能会经常来。 说到底,农民种地依然是“靠天吃饭”,农业保险虽不能完全弥补损失,但能在风雨来袭时,为农户筑起一道基础防线。
毕竟,多一份保障,就会在风雨到来时,少一份无奈。
极端天气,正在改写农业的规则。而保险,或许是农民手中最现实的那张牌。
编辑:张洋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特刊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五五”任务书⑥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