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劲乘势起——南阳市“十四五”发展改革工作综述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改革风劲乘势起——南阳市“十四五”发展改革工作综述
作者:  李仰峤 崔培林 王 鑫 徐 霖

  当“十四五”的指针在伏牛林海间、丹江碧波里悄然转动,南阳这片土地以拼搏实干的姿态书写出全新篇章。地区生产总值跨过4000亿元、向5000亿元迈进,一个个落地开花的项目,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绘就了南阳加速推进发展改革工作的靓丽画卷。

  

1.jpg

  南阳市基本形成“空铁水公”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成功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图为兰南高速与焦唐高速互通刘庄枢纽。

  

  5年间,南阳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考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紧盯“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五聚五提”,高效统筹稳增长、扩内需、强创新、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有力有效应对严峻复杂形势、积极克服困难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强劲、量质齐升。

  

2.jpg

  南阳市深入实施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1351万千瓦,较2020年翻一番。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垭口附近的风电场。

  

  作为全市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综合协调,统筹全面创新改革,南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徐明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阳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根基持续夯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从评估情况看,‘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实施总体符合预期。”

  

3.jpg

  南阳市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图为河南华纬弹簧有限公司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

  

  关键词:综合实力 创新能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产业厚度支撑发展高度

  

  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实体、在产业。要把实体经济抓上去,就必须让产业基础强起来,这牵动着全局、关乎着长远。

  

4.jpg

  南阳市加快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图为河南旺成食品有限公司引入百余台智能生产设备,生产具有健康功效的高端饮品。

  

  “十四五”的这五年,南阳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能力、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5.jpg

  南阳市抢抓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推动城乡区域发展协同并进。图为渑淅高速丹江“小三峡”特大桥。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以来,我市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动态打好稳进提质组合拳,全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388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879亿元,今年有望突破5000亿元。人均GDP由2020年的39930元增长至2024年的51492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3481元增长至2024年的30522元。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140亿斤左右。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出转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全市现有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9家。“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重建获批,牧原实验室纳入省实验室体系,南阳智慧岛入选河南省首批智慧岛。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6家,较2020年增加了471家。“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80余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15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了21倍。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我市围绕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强力开展“7+17”产业链群培育提升行动,着力构建“1+1”产业布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新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服务业提质扩容,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15个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乡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1700亿元、900亿元、850亿元,超硬材料、中医药分别跻身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卧龙防爆成功研发105MW压缩空气储能电动发电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领域空白。成功举办合成生物产业大会,年产3万吨异亮氨酸、千牧肝素钠等项目实现量产。南阳入选首批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省级先行区和全省首批数据标注基地建设试点。全市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到60家,中心城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超20家,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集聚效应持续显现。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付建璞说:“‘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了‘工业立市、兴工强市’的发展战略,坚持精准谋划、前瞻施策、内挖外引、破解难题、统筹联动,在产业培育、创新驱动、项目引建、深化改革、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区域协同 基础支撑 改革开放

  

  以开放广度拓展发展维度

  

  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四五”时期,我市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不断健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引领带动各领域改革协同深化,助推全市经济发展逆势而进、向上向好、量质齐升。

  

  城乡区域发展协同并进。“十四五”以来,我市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统筹构建“1+34”政策承接体系,出台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最大限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副中心城市能级持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0.59%增长至2024年的54.17%,新野、社旗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970亩,完成改造老旧小区1020个,中心城区面貌显著改善。邓州、西峡、新野成功创建全省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累计建成300个和美乡村、1000个美丽乡村、74万户五美庭院,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341公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11∶1优化至2024年的1.91∶1。

  

  基础支撑体系巩固提升。我市深入实施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批重大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不断夯实。姜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稳定在100万人次左右。唐河航运一期工程预计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南邓、渑淅高速年底前建成通车,全市高速通车里程将达到1123公里、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入选全国第二批市级水网先导区,总投资39亿元的汉山水库完成投资26亿元,工程进度超65%。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1351万千瓦,较2020年翻一番。5G基站数量达到17953个,重点场所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成功创建全国“千兆城市”,入选全国首批5G—A网络商用城市。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市坚定不移推进更深层次改革,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加快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充沛。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跃升至全省第三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营商环境建设先进省辖市”。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理时限压减至1个工作日、全省最优。50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线上零材料办理,34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上线运行。在全国256个城市信用监测月度排名中稳居全国前列。坚持对外开放,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56家、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成功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南阳联动创新区,2024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67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完成146亿元,分别较2020年增长30.1%、72%。

  

  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主任袁付红说:“我市把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全市上下形成了高度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市场基础制度更加健全,市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政府行为尺度更加统一,市场监管执法更加规范,市场要素流通更加顺畅,市场开放合作更加深入。”

  

  关键词:绿色动能 民生福祉 安全发展

  

  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成为改革发力点,也一步步提升民生温度。

  

  “十四五”以来,我市把促进民生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着力点,在南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7项民生指标,占全部指标的三分之一。我市坚持从南阳实际出发,积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进民生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十四五”以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累计安全送水超过740亿立方米。PM10、PM2.5平均浓度相比2020年分别下降20%、13.7%,空气优良天数增加11天,荣获全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完成造林240.6万亩、森林抚育318.5万亩,造林总量连续5年全省第一。入选首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十四五”全国100家“无废城市”试点、国家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

  

  社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我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七成以上。累计实施省市重点民生实事97项,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省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突出省辖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7.2万人,104家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建、改扩建学校116所,新增学位7.7万个。河南国医学院设置申报、河南工院升本顺利通过教育部现场考察,全市本科院校有望增至4所。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分别落地南阳,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入选国家第二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名单。

  

  安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我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等系列专项行动,有效防范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积极稳妥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全力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全面推进法治南阳、平安南阳建设,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改革引领发展,实干彰显担当。5年间,我市用超前谋划、实干创新,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协调发展的脉络中稳中有进,在开放融通的棋局中落子有声,在生态保护的画卷中添绿增彩,在民生改善的实践中温暖人心,一个个改革举措和实招硬招,见证了我市坚定不移将发展改革推向深入的决心和力度。

  

  展望“十五五”,我市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紧扣定位、乘势而上,奋力推动南阳“盆地”变“高地”,副中心“定位”变“地位”,坚决扛稳“经济大市、勇挑大梁”责任担当,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南阳实践新局面。

  

  本版文/图

  

  李仰峤 崔培林 王 鑫 徐 霖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