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南召,山川披金。

上图:南召县发展的绿色光伏产业,不仅给群众带来政策红利,还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通讯员 王 东 摄
10月21日,在南召县五朵镇磙子坪村老溪河家庭农场,来自河南农大的教授团队正在给农场主乔迈作林下套种中药材技术指导。山头上梨树、桃树等果树下到处可见桔梗、金银花等套种的中药材,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变成了“绿色银行”。
“我们现在走的是林果种植及林下中药材套种的生态模式,老师们的技术指导给农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乔迈激动地说。
该农场是五朵镇种植养殖种类较多的家庭农场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农场现养殖柴鸡5000只、鹅300只、黑猪20多头,林下套种连翘、裕丹参等中草药300余亩,种养殖产品供不应求,解决10多名当地群众在农场实现稳定就业。
南召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同样引人注目。项目区的千亩梨园曾经是荒芜的山区,如今借助“林果药一体化”生态模式,变身为带动群众致富的“绿色聚宝盆”。
森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储林城北一基地负责人靳圭轩介绍,基地采用林下种植模式,水果种植面积200余亩。基地通过统一技术标准、有机施肥和节水灌溉,不仅保障了果实品质,还提升了林地综合利用效率。
国储林项目通过创新推行“林下套种”,规模化发展梨、中药材等产业,带动千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实现多元经营,形成了“树上结果、林下种药、地里产菇、林中旅游”的立体循环体系。
在南召绿成金的,还有恒利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召县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酵素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植物酵素生产基地,销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作为国内首家具备菌种培育、生物发酵、终端产品制备能力的天然酵素知名企业,恒利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嫁接传统农业,成功打造了益生菌新赛道,推出了上百种生物酵素及相关制品,种类丰富、品质卓越。
走进恒利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酵车间,一座座高大的发酵罐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这些发酵罐内盛放着上百种药材和果蔬,添加特定的益生菌种后,历经720天的发酵提纯,最终形成了酵素原液,再制成功能饮料、益生菌冲剂、植物提取物等产品。
目前,该公司产品已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直接带动南召20余万亩辛夷、洋姜、冬瓜、品种桃、晚秋黄梨等的种植,直接惠及10万人,间接带动20万人从事该产业。
“我们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连通起从农产品种植、高附加值生产到市场销售的一二三产融合之路,进而带动中医药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产业在南召崛起。”公司质检中心主任冯居云说。
好生态是南召靓丽的底色。作为伏牛山下的林业生态大县,南召县的辛夷、山茱萸、杜仲等中药材产量占全国市场的40%以上,玉兰种植面积更是稳居全省之首,柞蚕养殖量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彰显出其独特的农业优势。
“十四五”以来,南召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创新推出“林+”发展模式,将林业资源与多种产业有机融合,重塑现代农业新版图。围绕柞蚕这一传统产业,培育食用菌、花卉苗木和中药材3项支柱产业,发展艾草、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全县优质林果种植面积已达16.2万亩,综合产值5亿余元,林果专业村达21个,种植大户达到200多个;辛夷成林面积25万亩,居全国首位;山茱萸及杜仲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野菊花种植面积2万亩,培育了10多个药材加工企业,年产值约6亿元。
与此同时,南召县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嵌入特色产业链,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实现农户增收、产业壮大的双赢目标。
希望在山,出路在林。南召县“林+”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林+”产业年产值也不断攀升,已成为当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南阳日报记者 陈 琼)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柿子红 日子火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