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河之畔的“诸葛书屋”到府衙街区的24小时书房,从数字赋能的文化场馆到非遗浸润的烙画传习所……南阳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以历史为魂、民生为基,在古城肌理中编织出一张“可感可及”的文化网络。这些空间既延续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基因,又回应着当代市民的精神需求,成为城市文明更生动的注脚。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大多“小而美”,运营方式也更为灵活,更容易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嵌入街头巷尾、人文建筑、城市公园等各类生活场景,让人们无需专门规划时间,就能在通勤间隙读一本书、看一场小型展览、参与一次手工体验,实现“文化就在身边”的便利。
近年来,南阳市把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着力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400多个。这些“新空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渠道,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文化根脉的“活态传承”。我市将烙画、玉雕等非遗资源融入空间建设,传习所与创意园成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诸葛书屋”统一的文化标识、市博物院的“照见星河”原创展览,无不渗透着历史底蕴;就连街头的共享钢琴,也在黑白琴键间奏响古城与现代的和鸣。这种“传统+现代”的融合,让文化空间成为触摸历史、滋养心灵的“精神驿站”。
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高效规范的管理和运营必不可少。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做足品牌定位等工作;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合作运营、品牌联名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专业运营主体,探索文化服务新业态。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多元共治生态,健全管理和运营机制,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创新数字化管理方式等。
从满足基本文化需求到追求高品质文化体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迭代升级,正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生动缩影。当文化服务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南阳正用这些“小空间”托举起城市文化的“大格局”,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持续生长。(评论员 段 平)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都时评| 让文明新风吹暖千村万户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