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丨山,是地理的坐标,更是精神的图腾。在国庆中秋假期,循着“我歌唱每一座高山”的旋律,让我们于奇峰峻岭间,感受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于红色足迹中,追寻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于文旅兴旺、物阜民丰的盛景里,见证新时代“青山”焕发的夺目光彩。
大别山
看一抹红,绵延在巍巍群峦

新县英雄山上的“红旗飘飘”雕塑巍峨耸立。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摄(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李子耀
“打卡红军洞群、品尝地道农家饭、体验一场山间露营……”国庆中秋假期,来自湖北武汉的王先生将旅行第一站选在了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带着孩子在青山绿水间寻访红色遗迹。
巍峨绵延的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在新县境内蜿蜒展开。郭家河乡坐落于大别山腹地,周边青山如画,溪流婉转,红色遗址富集。
“这些年,我们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结合自然生态推出‘重走红军路’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10月1日,郭家河乡党委书记徐皓杰介绍,当地已有餐饮民宿20多家,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销售土特产。
大别山群峰环抱中,田铺大塆风景如画,国庆节当天,古村落游人如织。春临农家小院内,老板许秀清正忙着接待游客。“2014年,我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许秀清说,这些年田铺大塆旅游火爆,农家乐常常座无虚席,家里不仅还清了外债,年收入也超30万元。
河南首个创客小镇、中国传统村落、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田铺大塆,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古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
夜幕降临,大型红色实景演出《红旗不倒大别山》在新县将军山震撼上演。演出将观众带回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使大家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斗志。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让革命文物和展陈内容“动”起来、“活”起来,增强了游客互动性和体验感;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打造的沉浸式音乐党课《歌声中的大别山》,用歌声浸润心灵,让大别山精神代代传承……新县红色文旅正以实景与创意,让红色基因在山水间生生不息。
“我们把全县作为一个红色大景区,编制总体规划,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汪宗军说。在总体规划的引领下,新县统筹整合农文旅资源,将红色文化植入农事体验、田园观光、赏花摄影等多元业态,带动了民宿经济、餐饮经济、庭院经济等繁荣发展。
秋日行走大别山,景色愈发迷人。脚踏这片红色土地,老区人民正迈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仙山
合一股力,凿山种绿兴旅富民

位于辉县的郭亮洞如巨龙盘踞百米绝壁,吸引各地游客打卡。 陈增超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王永乐
仲秋时节,驾车畅行于万仙山蜿蜒的柏油路上,漫山青黄宛若油画,潭映绝壁诗意盎然。行走在郭亮洞中,从上海来的游客丁阿姨反复摩挲着崖壁一路赞叹:“我走着都害怕,当初他们是怎么只靠人力在绝壁上开出路的啊!”
80岁的“十三壮士”之一申春福,手指抚过洞壁斑驳的凿痕回忆道:“1972年,老支书申明信带着我们,揣着玉米饼、挂着保险绳就上了崖。没机械、没技术,全凭钢钎砸、炸药轰,手磨破了几层皮,铁锤被打坏了4000多把。”
历时5年,他们用12吨钢钎、2万个石方,在海拔1200米的绝壁上“抠”出1250米的生命通道。
南坪村的绿色蝶变同样震撼。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山上和尚头,山下洪水流”。老支书崔电亮带着党员立下军令状:“每人每年种300棵树,一直干到退休!”他带领村民用8年时间凿通20公里山路,串联起11个散落在绝壁间的自然村;又用30多年的坚守,硬是将1.2万亩光秃秃的大山变成“太行氧吧”。
“老一辈人用命修的路,要变成咱们的致富路!”郭亮村明苑楼民宿主人王春莲的话,道出新一代山民的心声。她将父亲(当年凿洞牺牲的“土专家”王怀堂)的理念融入经营,花10万元装石墨烯地暖,把石头房变成有温度的家。如今,郭亮村105户中的80%经营民宿,户均年收入近20万元,大学生返乡当民宿主理人成了村里的新时尚。
南坪村则走出生态+康养路径。村民宋辉经营农家乐30年,将能住就行的土房,升级为带落地窗、中央空调的精品民宿:“游客要的不是凑合一晚,是把山景装进房间。”他推出每月3000元的康养套餐,吸引省内外长住客,全年无淡季。
从凿洞求生到种绿护家,再到兴旅富民,奋斗基因已融入太行血脉。如今的万仙山,郭亮洞前游客打卡,南坪林海里民宿独具特色,老村民讲历史、新青年做服务,共同织就诗与远方的画卷。
“过去盼着走出去,现在要让山外游客留下来。”郭亮村支书申海玉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说,“我们要把奋斗精神变成发展底气,村里正在和景区谋划,打造休闲康养新商圈,建设青年电影人创客基地。”
太行巍巍,见证了从钢钎凿山到文旅兴村的时代跨越。正如游客在郭亮洞的留言:“这里的石头会说话,说的是中国人不等不靠、奋斗不息的精神。”
小秦岭
复一方绿,青山渐成科研金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9月25日,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晨雾缭绕。郑州大学副教授陆阳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徐连升一行,朝着老鸦岔垴徒步进发,探寻植物多样性的奥秘。与此同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齐瑞也踏上亚武山步道。
科研工作者穿梭于山林间,见证着小秦岭生态修复的奇迹。
由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粗放开采,小秦岭矿洞密布、矿渣堆积,一片疮痍。自2016年起,当地下定决心,累计投入2.8亿元用于生态修复。推动11家矿权企业退出,关停封堵1189个坑口,清运784万吨矿渣,并栽植89.5万株苗木。如今,保护区内5条黄河一级支流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49890个每立方厘米。小秦岭重焕生机。
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让小秦岭成为“天然实验室”。2024年7月,河南大学与保护区联合申报的“河南省黄河流域小秦岭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为矿区生态修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标志着小秦岭生态科研迈入新阶段。观测站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能够实时采集气候、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多维度数据。随后,省内外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及气候变化等方向的项目。2024年年底,保护区加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候鸟动态监测保护国家创新联盟。
“小秦岭是生态科研的宝地!”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苗仁辉介绍,小秦岭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生态修复历程,为研究人类活动干扰下生态系统的恢复机制提供了绝佳样本。
生物多样性研究也成果丰硕。2024年11月,小秦岭首次记录到狍野生种群;2025年4月,小秦岭豹猫影像登上央视《秘境之眼》;今年最新监测显示,仅一个点位就记录到12种珍稀野生动物。
这些成果充分印证了生态修复使小秦岭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科研高地,这里正以自身变化向世界讲述生态修复的中国故事,提供宝贵的河南经验。
嵩山
读一座山,品华夏文明史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嵩岳寺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康亚飞
当国庆节的第一缕天光洒落时,巍峨的嵩山从晨曦中展露出轮廓。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诗经》中的这句诗,描绘的正是嵩山。这座位于登封的山,虽不似华山险峻、不如泰山雄伟,却以独特的厚重气质,成为五岳之中的中岳。
有人说,嵩山的独特,可以用一个“奥”字概括:既有自然风光的奥妙,更有文化底蕴的深厚。
走进嵩山,就像走进一座露天的中华文化博物馆。这里拥有中国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历经1500年风雨而不倒;矗立着我国古建筑类的001号、002号、003号“国宝”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阙碑上,古人踢球、赛马的画面清晰生动,铭刻着千年前的生活印记,让历史触手可及。
嵩山最特别的是,佛教、道教、儒家三种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存。少林寺的钟声、中岳庙的香火、嵩阳书院的读书声,在这片山谷中交织千年。
这里还是中国天文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西周时期,周公在此设立测影台,通过观测日影制定历法。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观星台推算出《授时历》,比欧洲同类历法早了300年。
嵩山地区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发动机,这并非虚言。从黄帝在此建都立国,到大禹治水划九州,从夏商周到汉唐宋,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都绕不开这座山。
今天的嵩山,不仅是游客向往的名胜,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每逢节假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温度,聆听文明的故事。登封市文物局工作人员李志强说:“守护嵩山,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根。”的确,这座山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的足迹。
万千年来,嵩山静静地矗立在中原大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新时代的辉煌。读懂嵩山,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这里,你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何以中国”,什么是文明的力量。
老界岭
醉一片景,天然氧吧造就康养胜地

国庆中秋假期,南阳市老界岭景区悬挂五星红旗,为祖国送上祝福。 梁博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司马连竹
“到了老界岭,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醉氧’是啥感觉!”10月2日,来自郑州的游客由衷赞叹,老界岭不仅风光秀丽,气候环境还特别治愈,不愧是康养胜地。
群山叠翠、林海苍茫,虽然秋雨连绵,却让老界岭的空气愈发清新,浓郁的负氧离子似乎可以通过感官触及。
老界岭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主峰犄角尖海拔2222.5米。老界岭还是中国南北气候的自然分界线、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暑期平均气温仅22℃。
这些区域环境差异,造就了老界岭中原避暑胜地和天然氧吧的美名。
呼吸着每立方厘米超3万个负氧离子的空气,国庆中秋假期来到老界岭的游客格外精神焕发。秋日的伏牛山上,树叶五彩斑斓、果实缀满枝头,一草一木都格外灵动。
位于西峡县太平镇境内的老界岭景区,除了分水岭等天然景区,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民宿特色区、徒步探险区和康养旅居区。
好风景带来好前景。太平镇东坪村的尹小可一家经营着名为界岭山庄6号院的农家乐,她家的客房从夏季起就供不应求,这两天前来就餐的散客更是一桌难求。
“来这里吃饭的人特别多,国庆中秋假期是高峰期,游客越来越多,我做的山茱萸炖柴鸡、蕨菜炒鸡蛋、橡子凉粉等是必点的农家菜,一天要备二三十桌!”尹小可兴奋地说。
在老界岭景区周边,原生态的农家乐产业带富了一方乡亲。据了解,太平镇现有民宿500余家,带动2000余人从事民宿经营、餐饮服务等行业,进入旅游旺季,平均每日接待的游客量达1万人以上,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太平镇和老界岭景区共同发力,突出生态康养特色,全力以赴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老界岭景区负责人张宁波介绍,景区以“山地避暑康养”为核心特色,已构建了“春赏茱萸夏避暑,秋观彩林冬赏雪”的全季旅游格局。
西峡县是中国山茱萸之乡,老界岭以当地中医药产业为依托,先后推出老界岭养生宴、山茱萸主题民宿等康养产品。同时,在避暑山庄设置中医理疗室,提供刮痧、拔罐、推拿按摩等服务,引进了艾灸、八段锦、健康大讲堂等康养服务项目。
天色渐晚,太平镇文化广场华灯璀璨,人群熙攘,一个融合健康、文化与娱乐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在这里火热开市,使这座中原康养小镇不仅增添了烟火气,更蕴含着药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