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
周廷勇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切实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这深刻阐明了作风建设中硬要求与硬措施的关系。没有硬要求,硬措施就会沦为“稻草人”,立在那里唬人——中看不中用;没有硬措施,硬要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飘在云里——好看不好攀。
把硬要求变成硬措施,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硬要求在前,标明“该不该”之界,划定“不可为”的红线;硬措施在后,明确“能不能”之限,确定“不敢为”的标线,以红线警示、让标线带电,让踩线者受戒、越线者受惩。硬要求与硬措施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作风建设的完整链条。硬要求为硬措施提供方向指引和价值指向,确保硬措施方向正确;硬措施为硬要求提供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确保硬要求得以落地。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高度契合,是作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世间事,作于细、行于实、成于严。把硬要求变成硬措施,既要在“变”的过程中持续用力,又要在“成”的结果上久久为功,切实做到“变”得彻底、“成”得稳固,真正把严的氛围营造起来、把正的风气树立起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把硬要求变成硬措施,前提是把作风建设的纪律和规矩定下来、立起来,把制度的笼子织严织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立铁规矩、强硬约束,驰而不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央八项规定聚焦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等关键领域,对作风建设作出一系列明确细致规定,直击作风痛点,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实践证明,制度规矩不在多,而在于明确严谨、系统配套、务实管用。如果制度规矩含糊其词、模糊不清,已经有的铁笼子门没关上、没上锁;或者栅栏太宽了,或者栅栏是用麻秆做的,那也不行。如果那样,制度规矩就会变成可松可紧的“橡皮筋”、有形无实的“纸老虎”,难以成为铁规矩、硬杠杠。
让硬要求变为硬措施、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内含真严真硬的实践导向,必须实打实地动真碰硬,在正风肃纪中不讲情面、不留死角。如果制度规定措辞严厉、读之唬人,实则飘在空中、难以落地,就难以真正硬起来、严下去,难以发挥效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对违纪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不少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被刹住了,一些多年难以祛除的顽瘴痼疾被祛除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实践证明,“应然”的硬要求变成“必然”的硬措施,最终必须落脚到“实然”的硬效果上。只有以实际行动使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对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行为不回避、不迁就,不留“暗门”、不开“天窗”,才能让铁规发力,使禁令生威。
2021年6月,在刚刚开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八项规定展板前停下脚步、仔细察看:“现在这里面的8条,精简会议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做得都不错,还是要反复讲、反复抓……”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作风建设,是一个爬坡过坎、逆水行舟的过程,稍有松懈、停顿就会退步、滑坡甚至前功尽弃。
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抓铁有痕”的韧劲抓常、抓细、抓长,既紧盯老问题反弹回潮,又敏锐捕捉新表现新动向;既注重惩处震慑,又强化教育引导,不断推动作风建设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才能切实将硬要求化作雷霆万钧的硬措施,让铁规矩真正长出锋利如刃的铁牙齿。
党风廉政建设不要“温水煮青蛙”
陈宝胜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渐,不要‘温水煮青蛙’”。
“温水煮青蛙”是一个实验,说的是将青蛙放进开水中,青蛙会立即跳出而不会被烫死,而将青蛙放入温水,缓慢加热,青蛙则会无视危险,逐渐适应水温变化,最终被活活煮熟。实验说明一个深刻的哲理:麻痹大意、缺乏警觉,会让人对危险的环境习以为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党风廉政建设也是如此,腐败行为一般都发起于微末,由细微的作风小节逐步累积、蔓延,终至酿成大贪巨腐。习近平总书记用不要“温水煮青蛙”生动形象地指明了防微杜渐、从严要求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党风廉政建设规律性的深刻认识,为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作风问题与贪污腐化只是违纪违法的不同阶段,作风问题是“幼年”的腐败,腐败是“成年”的作风问题。党风廉政建设“温水煮青蛙”的问题在于存在舒适的“温水”与持续加热的“热源”:“温水”是作风小节生存发展的空间,“热源”则是不断攀升的欲望与针对权力的围猎腐蚀。只有强化作风观念、严格作风管理、净化作风生态,才能防止党风廉政建设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局面。
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逾矩、行为越轨、贪污腐败的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警惕意识不足、享乐之风作祟,因而陷入持续加热的“温水”中而不自知,终至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从作风小节到腐败失节的演变逻辑与必然规律,充分认识“温水煮青蛙”对党的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危害,形成严守作风底线、严格自律自警、廉洁从政、规范用权、拒腐防变的思想观念,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为此,有必要加强观念教育,通过理论学习、警示案例等,遏制欲望攀升的错误心理。
权力的溢出效应不仅容易让手握权力者迷失自我,更容易使其成为“围猎者”刻意围猎腐蚀的对象。实践教训表明,很多党员领导干部出现作风问题、贪污腐败,都是“围猎者”围猎腐蚀的结果。下属、企业、权力服务对象等各种“围猎者”所刻意制造的擦边球、打亲情牌、逐步腐蚀的策略手段等,往往使人防不胜防。差序格局、人情社会、官本位的传统因子,为“围猎者”围猎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滋生、蔓延提供了温床。因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还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净化围猎权力的社会观念,同时探索实施请客、送礼等拉拢腐蚀党员干部行为的惩处制度,以净化党风廉政建设的社会生态。
作风管理不到位、制度规范不严格、实践执行宽松软,作风问题就会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只有严格作风管理、扎紧制度的笼子,严格制度执行、营造违规必究违纪必罚的执行生态,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中、监督之下、法治之列,压缩作风问题生存、发展、蔓延的空间,才能彻底防止党风廉政建设陷入“温水”,避免作风问题积重难返。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从严、从紧、从细管理作风问题,明确具体标准,突出防微杜渐,强化过程监督,对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系列严格惩处违规吃喝问题的实际案例表明党中央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决心,更突出表明严格作风管理的重要性。
党风廉政建设不要“温水煮青蛙”,只有警钟长鸣、毫不懈怠,强化作风观念、严格作风管理、净化作风生态,才能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标本兼治,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保障。
作风建设要避免陷入“割韭菜”的循环
贺海峰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反‘四风’的实践说明,抓和不抓大不一样,真抓和假抓大不一样,严抓和松抓也大不一样。”
韭菜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当叶片被割掉一茬后,很快又能生长到原来的高度,正所谓“割了一茬长一茬”。习近平总书记用“割韭菜”比喻纠治不良作风,生动形象地指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便会反弹回潮、故态复发。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小切口撬动大变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但要清醒看到,“割了一茬长一茬”,是作风建设的一大难点。当前作风建设仍有盲区死角,如“小事小节论”“影响发展论”“行业特殊论”等错误思想仍有市场,少数党员干部违规吃喝等“四风”问题不时抬头,有的甚至“编谎话”“捂盖子”,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疏离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靶向发力、系统施治。
韭菜进入生长旺盛期后,再生能力会显著增强。不良作风更是如此,“给点阳光就灿烂”,顽固性、变异性和传染性极强。一遇上适宜的条件,就会穿上“隐身衣”,交叉感染、反复发作。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特权思想严重,不知敬畏、心存侥幸,企图钻空子、打擦边球,在“变相吃喝”“快递收礼”等新花样中乐此不疲、带偏队伍;有的揣着明白装糊涂,在抓落实中搞层层加码、移花接木、责任甩锅等,污染一方政治生态,贻误发展良机。同时,由风及腐、风腐一体、风腐交织现象仍较突出,在不同地区、层级和领域都有显现。必须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严查快办、反复敲打,坚决刹住贪风腐气、官风傲气、惰风暮气,有力遏制不良作风滋生蔓延。
“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对于不良作风,必须常态化全方位开展“政治体检”,让根源性问题浮出水面。一是抓住思想这个“总开关”。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群众立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明红线、守底线、筑防线,不断打扫思想灰尘,纠正行为偏差,养成高度自觉。二是用好监督问责这个利器。紧盯“关键少数”、管住绝大多数,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紧盯“四风”新动向,深化风腐同查同治,深挖背后搞“小圈子”、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问题,铲除风腐共性根源。三是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把握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针对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持续完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进一步织密扎紧制度的笼子。聚焦制度是否真落地、问题是否真解决、群众是否真满意,坚决防止执行中的“破窗效应”,为正作风、治歪风、树新风筑牢坚强堤坝。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敢于单刀直入、动真碰硬,慎终如始、一严到底,才能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各级党委(党组)要把作风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敢于直面矛盾、主动担当作为,进一步健全制度、细化责任、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统筹协助、监督两个职责,以铁的纪律、“常”的韧劲、“长”的恒心,切实防止旧弊未除、新弊又生。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时时、处处、事事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以过硬作风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常怀“三种敬畏”
耿姗姗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敬畏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敬畏之道的赓续与升华,更蕴含着新时代治党治国的深邃智慧。“三种敬畏”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遵从党的组织制度、严守党纪国法三个方面,彰显出共产党人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境界。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也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强大底气。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理应常念群众所思所想、常虑群众急难愁盼,时常叩问自己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害怕被老百姓戳脊梁骨”“害怕辜负群众的信任”……这些党员干部的心声,正体现了对人民的敬畏。有了对人民的敬畏,党员干部就会更加严谨持重、公正廉洁地运用权力去为人民谋利益。
敬畏人民,当破除官本位思想的沉疴。在决策过程中,把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第一信号”,让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开放透明的听证论证成为必经程序,使决策真正源于民需、合乎民意;在政策实施中,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健全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并将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强化用权于民、取信于民;在监督时,把群众参与不参与作为“第一动力”,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当“人民”二字成为丈量权力边界的最高刻度、评判权力效用的根本标尺,任性用权便会失去滋生蔓延的心理土壤和制度空间。
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明的组织纪律,这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敬畏组织,本质上是尊重权力运行的组织原则与制度逻辑。它要求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执行组织的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权力的行使严格置于组织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之下。
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把公权力当作私产,利用公权力谋取个人或利益集团、“小圈子”私利,拉帮结派、阳奉阴违,最终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更严重侵蚀党的肌体。这警醒我们,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党员干部既要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事业;又要在行动上服从组织,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还要在情感上信赖组织,始终以组织为重、为组织分忧。组织是党员干部最大的“靠山”,也是最强的“护栏”。有了对组织的敬畏,党员干部方能守住守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敬畏法纪,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护身符”,是守护权力正道与人民利益的坚实堤坝。对法纪的轻视,就是对底线的失守。法纪面前没有特殊、不容侥幸。无论是微腐败的“蚁穴”,还是巨贪的“溃堤”,皆始于对规矩的漠视、对纪律的破坏。坚守底线,不踩红线,需在“知”与“行”中筑牢防线。党员干部既要学深悟透法纪条文,明白“不可为”的禁区;更要在日常言行中恪守不渝,养成“知敬畏”的自觉。将法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别有用心的“围猎”,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清正廉洁。
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是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构筑起党员干部修身立德、干事创业的坚实根基。党员干部常怀“三种敬畏”,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方能在各种考验面前把稳舵、不迷航,让初心不褪色、使命永在肩,真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务虚不能“虚”
张 珂
务虚与务实,是党员干部谋划工作、干事创业的关键环节。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务虚旨在辨明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务实行动奠定基础、提供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从战略上谋划,就是一种务虚。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写道:“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如果过分强调‘埋头拉车’,忽视‘抬头看路’,那就会陷于千头万绪的事务泥潭而不可拔”。可见,务虚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务虚虽带有“虚”字,实际上恰恰不能“虚”。然而,有些地方、个别干部理解片面,将务虚等同甚至歪曲为空谈清议,满足于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最终导致虚功泛滥、实绩寥寥,滋生形式主义,破坏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因此,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务虚的本义,既重务实、又善务虚,就实论虚、以虚率实,掌握好务虚这一重要方法论,更好推动工作。
务虚的价值在于“求是”。务虚的过程,本质上是深化认识、把握规律、谋划未来,它要求党员干部跳出具体事务,深层次、宽领域、多角度审时度势、分析问题、谋划思路、研究对策。在实际工作中,上至党中央制定发展战略、破解改革难题,下至基层单位谋划年度工作、制定长远计划,都离不开深入的务虚来找准坐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务虚贵在解放思想、碰撞思维,求的是互相启迪、扬长补短、凝心聚力。务虚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透彻的理论分析之上。如果没有从过往工作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没有对存在的问题深挖根源、剖析症结,务虚的结果对现实就没有指导意义。因此,务虚作为“实践—总结分析—再实践”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使得出的结论、提出的对策符合实际、遵循规律。
务虚的最终归宿是“求实”。“实功”是检验务虚成效的标尺。务虚不能止于思想火花、理论推演,更不能沦为形式主义的“空转”。务虚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服务群众。如果一场务虚会议开得轰轰烈烈,口号喊得震天响,会后却不见行动、不见落实、不见实效,这样的务虚只会徒耗资源精力,助长虚浮之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务虚做得再好,若不能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招、推动发展的实效、群众可感的实惠,便是本末倒置,偏了中心、丢了初心、失了民心。
确保务虚不“虚”,关键要以“实”字贯穿始终。谋划要实。务虚要力戒大而化之、泛泛而谈,必须紧扣发展中的真问题、群众反映的难问题、中心环节的实问题,剖析问题根源、拿出解决方法。党员干部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务虚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和数据基础之上,才能确保工作举措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转化要实。务虚形成的共识、思路、方案,要能迅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建立行之有效的督查督办机制,畅通从“务虚会场”到“落实现场”的路径,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作风要实。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克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行为,力戒空谈、崇尚实干,既深谋远虑、谋定后动,又敢作善为、久久为功,以实绩实效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