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丹江西岸 深耕教育沃土——淅川县优秀教师王汉星同志二三事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坚守丹江西岸 深耕教育沃土——淅川县优秀教师王汉星同志二三事
作者:  周文海

  从踏上讲台那天起,王汉星老师在丹江西岸的村小里已经坚守了36年。马沟、磊山、张湾、刘裴,这一个个远离集镇的教学点,见证了他从青涩青年到两鬓斑白的历程。近日,笔者采写了王老师在教育路上的几个故事,一份藏在丹江波光和山林绿意里的坚守与热爱。

  

  一、服从分配,把根扎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1987年走上讲台,王老师就把 “服从分配” 这四个字刻在了心里。哪里需要老师,他就往哪里去。

  

  2007年,组织调他去仓房的张湾小学任教,那里山隔水阻,离集镇有 30 多公里,还处在豫鄂交界的偏远地带。当时妻子刚从县化肥厂下岗,孩子在淅川上学,家里的收入全靠他的工资。为了省下路费补贴家用,他常常两个月都不回一次家。他付不起跨省网络漫游费用,家里也没有舍得买一部手机。

  

  有个星期天,他实在太想念妻儿,一大早就徒步 30 多里山路往镇上赶,下午坐上车回到淅川老家时,却发现房门紧闭。向邻居打听才知道,孩子病了,妻子带着孩子去医院了。那天傍晚,他揣着一颗焦急的心,在淅川的医院里挨个找。从妇幼保健院跑到县医院,再到县公疗医院,终于在输液大厅看到妻子抱着儿子的身影。他冲过去接过孩子,看着妻子通红的眼睛,喉咙像被堵住一样说不出话。妻子抹着眼泪说:“王老师,你终于想起我们娘俩了!” 那一刻,他才明白,他欠家里的实在太多了。

  

  2011年秋天,他又被调到仓房最北端的马沟教学点,这里是单人独校。移民搬迁后,学生变少了,因为偏远,没人愿意来。有次有人给他带信说家里出大事了,他赶回去时,妻子已经躺在医院病床上,严重中风偏瘫。医生说这是常年劳累导致的,他握着妻子毫无知觉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 —— 他不是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个称职的父亲。在医院照顾了一个星期,他实在放心不下班里的孩子,只能让他的姐姐来照顾还不能自理的妻子,自己赶回了学校。

  

  二、坚持学习,在单人校里搞 “改革”

  

  他只有高中文化,但他知道,要给孩子们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在单人独校的 11 年里,他既是老师,又是厨师、保安,可再忙再累,他从没停下学习的脚步。他跟着教育频道学教学方法,向镇上的优秀老师请教,把学到的东西一点点用到课堂上。他向镇小的厨师请教营养餐的做法,让孩子们吃上了既安全又有营养的饭菜。

  

  2014年12月,临近期末考试,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他留在学校给孩子们补课,等放学时天已经黑了。骑摩托回县城的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只动物,他一慌神就摔下了车,左肩锁骨粉碎性骨折,左腿也骨折了。在医院里,他四天没吃东西,左腿打着石膏动弹不得,可心里想的全是学校的孩子。他是单人单校,他一病,孩子们就没人管了,课也没人上了。教办室的领导给他打电话说:“王老师,你安心养病,孩子们他们会安排。” 村干部也来看他,让他别操心学校的事。可他哪能放心?一出院,不顾医生 “好好休养” 的叮嘱,他坚持回到学校工作。妻子放心不下他,也跟着来到学校。妻子只有初中文化,却主动帮他分担教学任务 —— 帮孩子们批改作业,监督他们背书,甚至跟着他学怎么讲课。那段时间,他们俩在教室里忙碌的身影,成了学校里最特别的风景。期末成绩出来时,他们班在镇里排了第三名,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他和妻子都哭了。有位老同事跟他说:“老王,你一个人的改革,从来都不寂寞啊!” 他知道,这份成绩里,有他的坚持,更有妻子的付出。

  

  三、以爱育人,让孩子爱上家乡走向远方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他从不敢马虎。哪怕只有五个孩子,他也会提前把国旗整理好,带着他们站在操场上升旗、唱国歌。他会跟他们讲国旗的故事,讲祖国的历史,告诉他们 “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国家”。有次教办室的领导来学校检查,正好赶上升旗仪式,他后来跟王老师说:“王老师,你这升旗仪式虽小,却把爱国主义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心里,不简单啊!”

  

  在丹江边教书,他总想着,要让孩子们不仅学好知识,更要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常常带着孩子们去丹江边,教他们辨认水质,告诉他们 “丹江是咱们的母亲河,要好好保护,才能让长江水更清”;他带着他们去长江防护林,教他们种树、浇水,让他们知道 “这些树能挡住风沙,守护咱们的家园”。有个孩子跟他说:“王老师,以后他也要像您一样,保护丹江,保护咱们的村子。” 听到这话,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他还常常跟孩子们讲底层劳动者的故事 —— 讲村里的保洁员怎么把村子打扫干净,讲镇上的菜农怎么凌晨起床卖菜。他带他们去田地里体验劳动,让他们知道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每一份劳动都值得尊重”。有个学生家长跟他说:“王老师,他家孩子现在回家会帮他做家务了,还说要好好读书,以后让辛苦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总跟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来回来建设家乡,反哺这里的人民。” 现在,他教过的孩子里,有的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回到淅川当老师;有的开了农产品加工厂,帮村里的乡亲们卖特产。每次他们来看他,跟他说 “王老师,他没让您失望” 时,他就觉得,他这36年的坚守,有了最圆满的答案。

  

  36年过去了,王汉星从 “小王老师” 变成了 “老王老师”,丹江西岸的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可孩子们的笑脸,却一年比一年灿烂。有人问他,这么多年守在偏远的村小,后悔吗?他却说,他从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这里的孩子需要他,这里的教育需要他。只要他还能站在讲台上,他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守着丹江的波光,守着孩子们的梦想,守着这份让他一辈子都放不下的教育情怀。(通讯员 周文海)



编辑:贾红英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