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如涓流 润泽胡杨林——唐河县人民法院法官李向举的援疆故事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法治如涓流 润泽胡杨林——唐河县人民法院法官李向举的援疆故事
作者:  孙佳琪

  2024年7月,唐河县人民法院法官李向举积极响应号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垦区人民法院开展援疆工作。援疆期间,他牵头成立“李向举法官工作室”,组建家事审判团队,一年来共计办理民商事案件450件,调解成功率70%。

  

  跨越豫疆,践行胡杨精神

  

  干燥的空气、昼夜20℃的温差、馕饼羊肉为主的饮食、沙尘花粉引发的过敏……初到哈密,首先迎接他的是地域差异带来的双重“水土考验”,但更需磨合的是司法工作的节奏差。

  

  原本两小时审结的民事纠纷,因要同步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翻译,时间悄然翻倍。边疆法院与老家法院的工作方式、方法、节奏上存在的差异,成为李向举到达哈密后的第二重考验。这些碰撞与磨合,恰似戈壁滩上的胡杨,在差异中扎根生长,成为司法援疆的独特风景。

  

  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是李向举到哈密后面临的核心挑战。在协助办理一起哈萨克族牧民草场承包纠纷时,他跟着牧民深入天山牧场实地勘查,见证了“转场”这一古老智慧如何划分四季牧场,最终把“转场时间”写入调解协议,既依法确认了合同效力,又尊重了牧区传统,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哈密的日子里,他习惯了在加班时准备馕和奶茶,也更深刻理解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如我在诉”,传递法治温度

  

  “为这事我已经跑了六七年,我还有中风后遗症……”追讨30万元工程款的河南籍农民工在法庭哽咽求助的场景,让李向举至今难忘。

  

  经质证,原告缺少证明其是实际施工人身份的关键证据。面对焦急无助的当事人,李向举法官没有一判了之,而是深挖关联案件,从另一起执行卷宗中找到关键证据,不仅促成双方达成还款协议,还协调执行部门解除对原告的限高措施。

  

  根据多年审判经验,李向举创新总结出“六字六心”调解法——“听、找、信、释、引、促”六步工作法,“耐心、细心、真心、公心、热心、爱心”六心态度。在兵团法院系统“优秀调解方法”评比决赛中,荣获大赛三等奖。

  

  薪火相传,续写豫疆情谊

  

  一年援疆期满,李向举毅然申请延长期限。他带领团队创立的“巡回法庭+网格”协同机制,聚焦残疾人、老年人、经济困难者等群体,通过主动排查、提前介入、送法上门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巡回审判覆盖范围。他积极参与师市和团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巴扎集市开展法律咨询,走进电台“新星之声FM106.5”进行线上普法,开办讲堂传授办案经验,帮助哈密垦区人民法院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审判人才队伍。

  

  在寄往唐河县人民法院的感谢信中,哈密垦区人民法院真挚写道:“李向举树立了援疆法官的良好形象,受到全院干警高度认可和当事人普遍赞誉。”(通讯员 孙佳琪)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轻信兼职广告 落入诈骗陷阱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