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吉林省靖宇县 将军最后的抉择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吉林省靖宇县 将军最后的抉择
作者:  侯皓 王斌 李晓星

  □本报记者 侯皓 王斌 李晓星

  

  1940年2月,长白山的冬天似乎不愿离去,雪落得比往年更凶。英雄的生命,就在不肯退去的凛冬中,一点点冻结。

  

  面对日军疯狂的“铁壁合围”,杨靖宇将部队化作满天星斗,自己却如明月般吸引着敌人的“追剿”。他率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和警卫旅转战濛江的轨迹,在军事地图上绘就了一条悲壮的曲线。

  

  三道崴子的雪原上,他最后的足迹深深浅浅,像刻在东北大地上的悲怆音符。“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当杨靖宇倒下的时候,长白山是否为之颤动?

  

  当报道组来到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站在曾经的三道崴子那处最后战斗之地,心潮起伏间,一种很愤懑、很不甘的情绪直抵胸口。

  

  杨靖宇将军最后时刻想到了什么?没人知道答案,但通过采访还原那段历史,我们可以感知,杨靖宇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工作人员介绍,在最后的激战前,有几名伪装成群众的伪军发现了杨靖宇,并劝他投降,杨靖宇平静却坚定地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孤身一人、伤病交加、腹内无粮、数日未眠,面对漫山遍野的敌人,坚决战斗下去,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杨靖宇很清楚。

  

  “老杨本来是可以不死的。”抗联史研究专家刘贤曾采访300多位抗联老战士和知情人,许多人都这样说。1939年,杨靖宇虽然被重兵包围,但也不是走不了、躲不开。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于洋介绍:“当时杨靖宇只要带部队北撤至苏联境内,就能活下来。”

  

  非是不能,实是不愿。“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老百姓怎么办?群众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对抗日失去希望。”在战或降、留或走的问题上,杨靖宇的选择从未有丝毫动摇。

  

  “只要有我在,东北抗联的旗帜就不能倒。”足以告慰英灵的是,受杨靖宇精神感召,更多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战场,东北抗联将士依然高举他曾经扛起的抗日大旗,活跃在白山黑水间,直至将日寇彻底赶出东北、赶出中国。

  

  英雄向死,民族新生。许多国人用炽热的情感表达对杨靖宇的缅怀与敬仰。

  

  将军的孙辈分别起名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寓意继承革命传统,永不忘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马继志说:“爷爷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唯有精神财富,我的母亲为此立下9个字的家风家训——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马继志兄妹5人,正如家风家训所言,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发光发热。

  

  今天的靖宇县,“杨靖宇”3个字早已成为永恒的坐标。杨靖宇小学的校园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还在回荡,英雄的故事悄悄种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的情景教室里,抗联官兵的草鞋与日军的钢盔在展柜里对峙,述说着“钢少气多”的制胜密码;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纪念碑前,水果、酒水等祭品摆得满满当当,几个小朋友正把心爱的零食放在上面……

  

  纪念,正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编辑:马钰春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何为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