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经历的抗战 | 号声嘹亮,穿越枪林弹雨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他们经历的抗战 | 号声嘹亮,穿越枪林弹雨
作者:  徐晓洁

1.jp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昊

  硝烟漫卷的原野、绵延起伏的群山,是薛进礼老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12岁拿起军号,跋山涉水,从太行山一路走到大别山,“每一次发起冲锋,我都大声吹响军号,战士们在号声中前进。那场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老人回忆。

  铜号一响,声震云霄,带来了一次次胜利。8月22日,在信阳市羊山新区的家中,老人向记者讲述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从放牛娃到小号兵

  1941年冬,河南滑县一处偏僻的村庄,冰雪覆盖了大地。频繁的战事和自然灾害,让外出逃荒的薛进礼不得已踏上返乡的路。

  “那会儿吃饭是大问题。”老人叹息道,父母早亡,家中颗粒无收,为讨口饭吃,他去陕西给人家放了几年牛,攒下的钱,路没走一半就用尽了。

  没钱没粮,怎么活下去?12岁的薛进礼跟着同乡一路拾荒回到家,加入了一支地方武装。

  第一次摸军号,他憋得满面通红,愣是没吹响。“军号是号兵的命根子!吹不响,咋上战场?”为了学本事,寒冬腊月,他钻进树林,别人休息时他在风中练习。铜号冷得像坨冰,手握上去寒气刺骨,但他心里憋着一股劲:非得把这号学会不可!

  苦历一年寒暑,薛进礼练出一口“丹田气”,近百种号谱烂熟于心,吹起号来,旋律节奏分毫不差。

  1944年2月,这支部队被收编,薛进礼也正式成为冀鲁豫军区第九军分区新四路部队的一名司号员。凭借出色的能力,他很快从连到营、再到团部,还与前辈们一起,培养了数十名号兵。

  “共产党的部队,新气象!没有克扣、打骂,还能学文化。”回想往事,老人仍不住感慨:他第一次感受到人的尊严,从此一生与革命紧紧相连。

  铜号长鸣响彻冲锋前线

  1944年4月,日军到滑县焦虎镇“扫荡”。薛进礼所在部队紧急驰援,他也第一次直面战场。

  老人手不自觉地握紧:“战场上遇敌,军号一吹,战士们就像潮水般冲了上去。”

  激战中,一枚手榴弹在他身旁炸开。“当时什么感觉都没了,醒过来的时候,护士一个劲儿地说:‘这娃命硬,棉裤都被血浸透了,挺了3天,居然硬是挺了过来!’”

  通信落后的年代,号兵是“指挥员的耳目”,是战场上最醒目的“靶子”。在血与火的历练中,薛进礼几度命悬一线。

  1944年6月,部队攻打黄河桥时,战场上杀声震天,他蹲伏在距敌约30米处的碉堡里。双方激烈交火,枪林弹雨中,营长突然从身后喊:“号手!冲锋号!”

  他抓住射击间隙,猛然跃出,吹响铜号,战士们奋勇冲锋。

  敌人的炮火也很快闻声而至。“好在我躲得及时,子弹把碉堡打出了一个个坑!”他说。

  更惊心动魄的一次是在1945年。在和敌军的战斗中,薛进礼抱着缴获的枪正在瞄准,子弹“嗖”地打过来,头上猛地一阵剧痛。

  “一颗子弹击中了他。往后,我父亲常说脑袋像有块大门板压着,他以为那颗子弹是从头上擦过,就留下了个坑。直到30多年后,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弹片一直留在脑袋里面。”老人的儿子说。

  “你说当时危险不?可战机一到,大伙儿都没空想这些了,只想着杀敌!战友们在冲锋,我也不能停下脚步,要及时把命令传递下去。”讲着讲着,老人神情激动起来,“小小的一把号,掂量起来没什么,可号声外是一场战斗的输赢、是千军万马的性命,任何时候都不敢轻视啊!”

  永不消散的战场回响

  1954年复员后,薛进礼在信阳粮食系统工作了30多年,光荣离休。“我是战争的幸存者,我的许多战友,永远留在了战场上。”老人喃喃地说。

  “有时梦见他们,我还忍不住絮叨几句:你们安心,如今再没人敢、也没人能欺负我们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老人身上,他轻抚着胸前的纪念章,神情庄重,“我们这一辈是苦过来的,看着国家一点点变得强盛。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过去。”

  时光飞逝,皱纹在老人额角蜿蜒,而那号声,却始终在耳畔回荡。

  虽然那铜号早已遗失在历史中,可谁又能说,这位历经96个春秋的老兵,不是一把依旧闪光、嘹亮的军号?

责任编辑:徐晓洁


编辑:奈志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