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七夕节又至,南阳的千年民俗为这个传统佳节写下生动注脚。从南阳汉画馆中2000年前的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到诗经里的星象记载与乞巧习俗,这片土地留存着七夕节最古朴的浪漫。
古有贵族以“金错刀”为信物、百姓于葡萄架下盼星聚,今有手机传情、玫瑰示爱的双向奔赴。时光流转中,七夕节的表达虽从“鸿雁传书”变为“一键连线”,从“结发梳”换成“共进晚餐”,但对忠贞爱恋的向往从未改变。读懂南阳古今七夕节的变与不变,便是读懂中国人刻在血脉里的浪漫与深情。
精心缝制扣子 南阳晚报记者 张玲 摄
文化学者眼里的古代七夕节习俗
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
南阳唐王府博物馆馆长崔鉴平告诉记者,在南阳古代的贵族豪门,保留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神话故事。
南阳汉画馆中厅陈列的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便是传承2000年的历史佐证。这块画像石既刻有星座图案,又刻有牛郎织女故事图案。它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南阳北郊独山东坡的白塔村。画像石画面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画中的老牛,就是南阳黄牛的老祖先。
展示文创产品“金错刀” 南阳晚报记者 李金玺 摄
在古代文献中,牵牛星和织女星最早见于先秦《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称为牵牛。
古人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人们可以根据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备受瞩目。七月黄昏,织女星与牵牛星先后升上中天,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便由此产生。《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象就是这种独特天象的形象写照,而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故事自然也是由这种天象演绎而来。
崔鉴平告诉记者,自古以来,南阳民间一直流传着七夕乞巧、葡萄架下看织女牛郎一家相聚的习俗。梁代南阳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偷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直到上世纪末,南阳民间仍保留着七夕节的一些习俗。
古有七夕乞巧 今有“女红”传美名
七夕节曾是古代女子的“成长节”。穿针乞巧、投针验巧,这些习俗里,藏着农耕社会对“巧”的珍视,女子需心灵手巧操持家务。节日里,姑娘们摆上瓜果祭品,向织女星祈求智慧与巧思。
而现代,也不乏这样心灵手巧的“女红”。在市城区工农路一小院里,张博正在她的新中式手工定制服装店里缝制扣子。在她的店里,一件件新中式传统服装,颜色鲜艳亮丽,热闹又喜庆。
“我与新中式服装结缘是很偶然的。”张博告诉记者,她儿子属于过敏性体质,需要穿含棉量很高的衣服才不会过敏。
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一款样式很好看的中式儿童棉袍,于是买来面料,加入国风元素为儿子做了同款棉衣。儿子穿上这件衣服,很多人见了都说好看,并问她是在哪里买的。她看到有这么多人喜欢新中式服装,就萌发了开店的想法。
“开店之前,我专门去进修,学习了不少知识和手艺。”经过周密筹备,张博的服装店开业了,主打“新中式风格”和“手工定制”。
何为新中式服装?它和传统中式服装有什么区别?张博解释,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喜欢的元素和风格,就形成了“新中式”的概念。经过改良的传统中式服饰,受众面更加广泛,特别受年轻人的喜爱。
“手工定制”也是受顾客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顾客到店后,她会根据顾客的身材及其对样式、面料、细节的要求来定制方案,也会结合顾客的想法提供合理的建议,设计出一件独一无二的衣服。“衣服锁边都是手工一针针缝制的,这手艺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张博说。
“手工缝制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仍受很多人的喜爱和推崇。”张博说,手工缝制也为更多的民间手艺人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把现代审美元素呈现在衣服上,为更多热爱传统服饰的人带来更好的享受。
古有鹊桥相会 今有“小屏”让山海不再遥远
说起七夕节,最动人的传说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了。银河相隔、一年一会的设定,表面上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深层却寄托着古人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鹊桥相会蕴含着中国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在古时,夫妻通过鸿雁传书互诉衷肠,虽然书信很慢,但爱情忠贞不变。
这种鸿雁传书的方式,也让现代人记忆犹新。在市城区七一街道滨河社区,市民闫女士拿出一张丈夫参军后在七夕节给她写信时拍的照片,她深情地说:“现在翻看以前的这些照片,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
如今,是科技大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让爱人之间相互倾诉变得更加简单,只需通过一部手机,便可实现微信语音聊天、视频通话,再遥远的距离,也如同咫尺。“小屏”大世界,让山海不再遥远,让距离不成问题。
古有梳子手镯定情 今有玫瑰鲜花传情
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在其《四愁诗》中写下传咏千古的绝句“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描绘出汉代浪漫的爱情故事。
南阳唐王府博物馆馆长崔鉴平向记者展示了该馆的文创产品“金错刀”。他告诉记者,金错刀,原为“新朝”王莽货币改革的产物,既似刀,又如今天的钥匙形状,采用较为复杂的镶嵌工艺,在铸造出的铜钱上刻出沟槽嵌入金丝,一来提高了货币成本,增加了造币难度;二来也增加了美感,在当时,就赢得了“金错刀”的美名。
“金错刀,就是古代贵族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崔鉴平说,以前男女送梳子象征结发同心,送手镯象征执子之手等;现在男女互赠礼物更注重双向互动,一般根据对方的需求选择礼物,比如送玫瑰花、一起共进晚餐、结伴游园等。(南阳晚报记者 李金玺 张玲)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最好的爱情是一起慢慢变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