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端高温干旱的考验下,南阳作为“中原粮仓”的核心区,正以“硬核”举措打响抗旱保秋攻坚战。这场关乎粮食安全的硬仗,既展现了农业大市的担当,更折射出政策护航、科技赋能的强大动能。
数据见真章:抗旱力度空前
今年南阳秋粮播种面积达870万亩,其中玉米占705万亩。7月以来,全市累计干旱面积192万亩次,但通过科学调度,累计浇水面积已达184.8万亩次,灌溉覆盖率超96%。镇平县动用机电井2574眼、水库11座,完成浇水28.07万亩;卧龙区投入抗旱机械127台,浇水14.8万亩次。全市9万余眼机井、517座水库全力运转,确保“应浇尽浇”。
政策强保障:资金与机制双轮驱动
南阳坚持“党政同责”,各级干部深入一线督导。宛城区下拨161万元专项抗旱资金,疏通沟渠54公里,农业排涝能力从“三日退水”提升至“一日见底”;茶庵街道投入200万元整治“四沟四渠”,组建机井维修服务队,保障每一眼井都能“派上用场”。此外,中央财政1亿元“一喷多促”资金、省里2000万元抗旱资金,以及市县配套的病虫害防控资金,为抗旱保秋提供了坚实支撑。
科技显威力: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全市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滴灌设备使玉米亩产增长20%;117个专家组、1300余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指导农民科学抗旱。面对旱涝急转风险,11.76万公里沟渠既输水又排涝,气象与农业部门会商机制像“瞭望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旱情终将过去,但南阳的抗旱实践为农业大省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宝贵经验。从政策到科技,从干部到群众,南阳正以实干守护“中国饭碗”,为全国粮食安全贡献“中原方案”。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都时评|南阳新规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学子“舌尖上的幸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