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蜿蜒、云雾绕山、菇棚整齐、茱萸漫山……”2023年9月,怀揣忐忑与憧憬,我踏上了西峡县寨根乡寨根村的土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开始了我的乡村生活。
授人以渔,强筋壮骨建队伍
“同样的菌种和种植方法,为啥我的坏袋率这么高?”进入村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遇上了高叔叔家的“天塌了”事儿。
跟着村党支部书记,近两个月的产业调研成为我农村工作的第一件事:会同驻点“科技特派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峡县研究所专家白明峰教授团队,白天参与记录菌棒水分含量,夜间参与菇棚测温记录,长期奔波于多家种植户和乡食用菌办公室之间,联合比对分析,最终揪出“元凶”——木屑等原料配比不当、降温管护措施时效性不足。
这份“沾着泥土”的调研报告,不仅解了高叔的难题,更成为技术普及的起点。
2023年年底,我们利用近1个月的食用菌采收和种植的间隙,先后邀请西峡县食用菌发展办公室、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的5位专家到村授课,系统讲解菌种选择、配料科学、温湿管控,推荐最新高产品种和推广“香菇种植保险”等,超200户种植农户在“家门口”实现了能力提升;邀请西峡县华联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专家庞进超等11名种植技术能手,对村内的33家种植大户和“种植不成功户”开展“师带徒”帮扶,将百亩以上种植大户的成功经验“带土移植”,村民在长达1年的“跟班学”“现场学”中不断培强技术能力。
“懂了门道,有了信心”。村民扩种意愿显著增强,带动标准化种植户数量稳步提升,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看着越来越多的新菇棚如雨后春笋般涌起,我深感“授人以渔”的力量。
提档升级,壮群延链增动力
技术瓶颈突破后,我们把目光投向产业升级与链条延伸。
依托村内绿发菌业制棒厂在全县率先完成“双改”的基础优势,我们大力推广集约化制棒、标准化种植,借助物联网设备,“四季出菇”在村子里成为现实;我们帮助协调产业政策扶持资金110余万元,帮助制棒厂持续运用新的现代化技术,提升品质、扩大产能,不仅满足本村需求,更开始向周边村镇供应优质菌棒,带动区域3镇19个村子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
我们还积极拓展初加工产业,用好村民自办的建科香菇等3家合作社和南阳弘容食品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引入鲜香菇清洗、消毒和罐装设备,将鲜菇变罐头,显著提升锁鲜度;更新新型烘干和筛选设备,将鲜菇变身为干品,延长保质期;将干菇按品质和型号分类包装,提升附加值。产量、质量持续获得提升后,我们凭借“源头能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的有力保障,成功借力“香菇之乡”国家级生态原产地的品牌优势和便捷的物流网络,积极对接外贸渠道,成功让“寨根香菇”搭上了开往海外市场的“中欧班列”,完成从种植、加工到出口的“三级跳”。
现如今,全村袋料香菇种植规模稳控在530万袋左右,创立和稳定合作的上下游企业超70家,综合年产值超4500万元,香菇产业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黄金链”。
紧盯实事,精细服务绘图景
到村工作近两年来,既有“村支书手握泛黄的公证书,细述20年前‘三荒’政策”的学习瞬间,也有茶余饭后同村民聚集在文化广场说事、议事、平事的热闹时刻;既有向小学生宣讲“什么是‘沟塘堰坝’”的“照本宣科”,也有用乡音俚语新编“护林防火三句半”,使安全大道理畅通无阻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创新担当;既有与群众一同劳作助力香菇“春种”的忙碌劳作,也有春节走访,深夜与电工师傅一起,为独居老人冒雪检修线路、安装电暖扇的“手电筒微光”。
民生无小事,事事逾千钧。
从手捧文献到脚沾泥土,从云端思考到地头解题,500多个日夜的农村生活,将我淬炼成了“农事通”——能一眼判断出菌棒是否感染,能一句话点出解决矛盾纠纷的关键,也能从交谈中听懂村民没说出口的“窝心事”……
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菌棒上绽放的“伞花”,是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是畅通河道映照的蓝天,更是我们和村民之间紧紧相握的手、“鱼水”相连的心。(靳智佩 刘明田 整理)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唐河聚焦痛点打出组合拳 基层治理实现 “两个转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