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别山成为抵御日军的重要防线。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境内现存革命历史遗迹365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县激活红色资源,秉持绿色发展,聚力产业振兴,不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走进河南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3000多件革命文物展陈,带领观众重温大别山区的红色历史。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根据地之一,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诞生了8支红军队伍。
抗日战争爆发后,诞生在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部分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以红二十五军为主的红十五军团改编为115师344旅;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于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皖中、皖东抗日前线。
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精神研究中心主任 杨冯:鄂豫皖是抗日武装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人民不仅为前线输送了大量的兵员,也在后勤补给、情报传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皖南事变”发生后,转战在武汉外围敌后战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从1944年7月到1945年8月,新四军第五师进军河南敌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开辟了纵横200余里的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五师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对日伪军的主要战斗达126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
总台记者王涛找到一张新县的老照片,当时的城区面积并不大,老百姓有一句话——“一个喇叭响全城,一个灯泡亮全城”。现在站在同样的角度看过去,新县已经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县持续改善民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城14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7个棚改项目正有序推进,游泳馆、体育馆、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新县大力发展毛尖茶、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眼下,正是中药材石斛秧苗的种植时节,泗店乡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一片忙碌。
河南新县泗店乡余河村村民 方建荣:农忙的时候,家里种点农田,农闲就在这儿上班,一天150元。家里的老的小的我就都能照看了。
目前,新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7万亩,中药材资源总规模达29万余亩,全县从业人员超4万人,年产值60亿元。
总台记者 王涛:通过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我们来到黄毛尖,前方就是湖北的麻城。这里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区域,当年游击队员就是沿着这条线路深入三省敌后打响抗日游击战。如今这条路已经建成了旅游路、致富路,黄毛尖也成了观星空、赏云海的网红打卡地。
当年抗日战士们走过的山路,如今已经建成线路全长52公里的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了众多旅游景点。西河村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留存了不少明清时期的豫南建筑,有20多棵4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
新县西河古村落景区负责人张因权表示,红色的历史非常丰富。当地依托红色、绿色、古色,发展餐饮、住宿、夏令营、写生、研学等各个业态。
农家小院经营者:现在暑假生意比较好,都是大人带小孩儿出来,一天能接待十几桌吧。
如今,新县已入选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2024年,新县共接待游客13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4亿元。
新县县委书记 李晓亮:推动红色研学、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等业态实现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成果、赋能乡村振兴。
编辑:周俊含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把“巨无霸”送到澳洲,需要分几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