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通讯员:翟贵洵)当镇平县侯氏布艺第七代传承人侯秀芳的指尖与年轻人的针线在棉布上交汇,这项承载着中原民俗记忆的非遗技艺,正完成一次跨越代际的生命力传递。近日,镇平县安国路社区组织了一场对年轻人现场教学的非遗传承活动。这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根脉在青春土壤中的深植,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维度的深层联结。
从技艺存续维度看,现场教学破解了非遗传承的“断层危机”。侯氏布艺的草木染秘方、盘金绣的弧度控制等核心技艺,往往“只可身教不可言传”。年轻人通过亲手触摸老布的肌理、观察传承人运针的力度,才能领悟“线随形走、色由心变”的门道。这种沉浸式学习,远比书本记载或视频演示更能留住技艺的精髓,避免传统手艺在数字化时代沦为“标本式存在”。
从文化认同维度讲,指尖实践唤醒了青年的文化自觉。当学员们用传统打籽绣法复刻出家乡的石桥纹样,当卡通形象被赋予布艺特有的肌理感,传统与现代在针线间碰撞出共鸣。这种创作过程让年轻人意识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从而从“旁观者”转变为“代言人”,用青春视角重构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从发展创新维度而言,青年参与为古老技艺注入进化活力。年轻人带来的设计思维、传播理念,与侯氏布艺的工艺基因结合,催生出布艺书签、文创包袋等新形态。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应用场景,实现“活态传承”。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侯氏布艺对年轻人的现场教学,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的实践。它证明:非遗的生命力,永远在于与每一代人的生活发生深刻联结。当更多年轻人的指尖接过那根传承的线,传统技艺便能跨越时光,成为流动的文化长河。
编辑:网信镇平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