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镜追光三载,为百余名老兵建立记忆档案,七旬老人马秀华——让英雄故事永远年轻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执镜追光三载,为百余名老兵建立记忆档案,七旬老人马秀华——让英雄故事永远年轻
作者:  赵明禄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日,71岁的马秀华一大早就赶往市城区桂花城小区,采访95岁老兵李培英。这是马秀华自2022年起,采访的第120位老兵。在马秀华眼中,这些老兵是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行动守护着这份财富,让老兵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3.jpg

马秀华在电脑前整理老兵图片资料。

  

  “这些老兵身上的精神太宝贵了,咱们得把这些故事好好存着,让后辈们一直记着、学着。”8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马秀华深情地说。

  

  使命:与时间赛跑的记录者

  

  电脑屏幕上,95岁的李培英老人淡然微笑,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近一个世纪的风霜。“她是济南人,早年是童养媳,跟着丈夫李保东(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走南闯北,最后定居在南阳。”8月4日,马秀华指着照片,语气里满是崇敬。这张照片,是他8月1日冒着酷暑拍摄的。

  

  2022年8月,接连几位老兵离世的消息像重锤般砸在马秀华心上。“抗美援朝以前的老兵数量在锐减,很多人毫无征兆地就走了。”马秀华深情地说,“再晚一步,他们的故事就要跟着人一起走了。”为老兵拍照的念头像火苗般蹿起来,烧得他彻夜难眠。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马秀华的镜头从不缺焦点。退休前,他是内乡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深耕宣传战线数十年,《影像南阳——脱贫攻坚采访札记》里的乡土新生,《南阳非遗》中的匠心传承,都是他用镜头为时代留下的注脚。但这一次,他想对准更厚重的“活历史”:“老兵们的皱纹里刻着枪林弹雨,勋章上凝聚着家国大义,他们是会老去的‘教科书’,再不记录,就真的绝版了。”

  

  “用我剩下的日子,赶紧把那些老功臣的故事记下来——他们的时间说不定比我还少了。”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此后三年雷打不动的行动指南。他翻出压箱底的摄影包,镜头、闪光灯、录像设备像一套随时待命的“武器”,被一一清点整齐。从此,这位本该含饴弄孙的老人,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晴天顶着烈日下乡,雨天踩着泥泞赶路,只为在老兵们记忆尚清晰时,多打捞一个故事,多定格一个瞬间。

  

  “后辈得记着、学着啊。”马秀华望着李培英老人的照片,轻声重复着这句话。在他看来,镜头对准的不只是一张苍老的面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那些曾在战火中挺立的脊梁,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坚韧与赤诚,都该被好好收进时光档案柜,成为后人仰望的星辰。

  

  坚守:在褶皱里打捞星光

  

  “找一个老兵,要比拍一个老兵难得多。”马秀华的电脑里存着一份特殊的“通讯录”:泛黄报纸剪角上的姓名、亲友辗转传来的手机号、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的模糊住址……为了一个线索,他曾连续打好几天电话;为了采访一位老兵,他曾驱车上百公里,三进其家才遇上老人精神尚可的时刻。

  

  更难的是“抢拍”。老兵们多已耄耋,耳聋、失忆是常态,能清晰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拍摄93岁的徐风池时,老人听不见任何问话,直到工作人员对着他耳朵大喊“你是国家功臣”,他才缓缓睁开眼,用沙哑的声音吐出“为人民服务”这句刻进骨子里的话,后来成了视频里最催泪的片段,弹幕里满是“这才是偶像”。

  

  2023年11月,马秀华接到晁国伦家人的电话:98岁的老人正在医院抢救。他拎着相机直奔病房,医生只给了一小时。老人意识模糊,家人为他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他忽然眼睛一亮,颤抖地抚摸着纪念章,看向马秀华和家人:“我这辈子,都是共产党党员了!”十天后,老人离世,这句话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箴言。马秀华整理照片时,鼠标划过屏幕上老人坚毅的眼神,泪水打湿了键盘:“他们在用生命告诉我,该记什么,该传什么。”

  

  为了让故事“立得住”,他成了档案馆的常客。采访97岁的卢廷俊时,为核实其参加两次国庆阅兵的经历,他浏览了1949年至1955年国庆阅兵录像,定格放大骑兵方阵,搜索受阅骑兵配发的皮靴、腰带等相关资料;撰写张跃田的生平时,他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简介短短几百字,背后是几天几夜的查证,不能有半点含糊”。

  

  这些记录里,有99岁的赵洪臣从战功赫赫的军官变回农民,笑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幸福到天上”;有93岁的万树林回忆朝鲜战场背战友尸体,“个头小背不动,咬着牙也要背,不能把他们丢在荒郊野外”。马秀华说:“采访时流泪,整理时流泪,每一步都是用心在交流。”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星光,就这样被他的镜头一一打捞,妥帖收藏。

  

  传承:让火种永不磨灭

  

  “这不是简单的拍照,是守护精神家底。”马秀华的书房里,他费尽心思整理出来的“老兵档案”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伸手抽出一沓,正是讲述赵洪臣日常的各种照片:99岁的老人坐在农家小院里笑露豁牙,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特写镜头里,“淮海战役纪念章”的边缘已被摩挲得发亮;还有一张,是老人蹲在田埂上侍弄庄稼,背影和普通老农并无二致。附页的手写生平更见功夫,从1943年参军的具体月份,到战斗时的细节,连“1958年主动申请返乡务农”这样的人生转折,都标注着采访时其子的补充回忆。

  

  今年7月初,马秀华精选了100位老兵的故事,通过影像展、线上专栏等形式公之于众。这些老兵的故事正在悄然生长出力量。有许多网友在专栏下留言:“徐风池爷爷失去左腿还说‘为人民服务’,晁国伦爷爷临终前说‘跟定共产党’,这才是该追的星!”

  

  马秀华总说自己是“精神邮差”,不过是把老兵们骨子里的劲儿传出去。徐风池失去左腿却挺直的腰杆,是“牺牲”二字的重量;晁国伦临终前抚摸“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颤抖指尖,是信仰的纯度;赵洪臣那句“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幸福到天上”,是奉献的厚度。这些穿过硝烟的精神火种,经他的镜头和笔,落在和平年代的土壤里,正长成参天大树。

  

  8月4日清晨,黏糊糊的暑气裹得人难受,马秀华早早地背着相机出门,这一站是镇平县,他要去见一位96岁的抗战老兵。车窗外,白河里水波闪着金光,像极了老兵们勋章上的光泽。他知道,时间仍在催促,但只要镜头还能聚焦,笔尖还能流淌,那些滚烫的故事就永远活着——活在档案馆的卷宗里,活在孩子们的课本里,活在每个仰望星空的人心里。

  

  “让老兵精神代代相传”这句承诺,马秀华用脚步丈量,用镜头镌刻,更用一颗滚烫的心守护着。(南阳晚报记者 赵明禄 文/图)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