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到底好不好?河南请1000家企业负责人,给政府职能部门“打分”。
7月30日,河南召开全省“学查改,服务保障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交流推进大会。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不仅邀请全省1000家主要企业负责人参会,还让他们现场为30家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的为企服务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
这样做的背后,有何深意?
01
超常规力度,为的就是打好关键战役
交流推进大会,是阶段性总结会。早在今年5月,河南开展了同名的专项行动。目的就是“深入企业、以企观政”,把作风建设落到实处。
两个多月来,全省1.4万余名干部深入走访7.7万余家企业,既为企业解决了大量难题,也在实践中转变了作风。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
为企业解决问题,各级各部门有联络员、办事员;锻炼干部,也可以通过平时入企调研来实现。
既然如此,河南为何还要如此集中、由省领导带头,开展这样的行动?
拼经济。
从经济半年报来看,河南增速亮眼,经济总量前10位经济大省的第3位。但与此同时,河南中部第一的位次也面临着挑战。如湖北带着赶超之势,经济总量与河南的差距逐年缩小;外贸方面,河南与安徽你追我赶,形成胶着。
这些都提醒我们,必须响鼓重锤,以超常规的力度,打赢经济发展夏秋季战役。
就在上周,省委召开全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暨下半年经济工作部署会,提出要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种关键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重塑河南的竞争力,也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机会,衍生出许多需要解决的事项。
万名干部入企、千家企业参会,这样的大规模行动,正是为了传递一种鲜明导向: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服务企业,就是服务河南发展、服务大局。
02
作风建设“出题”,改善河南的“生态气候”
河南如此集中部署,还有另一重深意:改善服务实体经济的生态气候。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推进,各地以往无下限“卷政策”的做法,已经不再适用。
省与省之间竞争,拼什么?作为内陆的经济大省,如何与产业底子厚、先天条件好的沿海省份硬碰硬?
除了通过开放塑造新优势,拼的就是环境,或者说是生态气候。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河南提出要营造“五个环境”,其中之一就是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各种政策措施等硬条件的同时,主动为企业办实事的态度,同样十分重要。
干部集中入企,和大项目集中开工一样,要的是既实效,也是声势,就是要告诉大家:
河南的干部,不仅干干净净,守住底线;更要大大方方,为企业办实事。
当然了,如此大规模走访企业,另一方面也是要旗帜鲜明告诉外界:
河南的政策,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河南的干部,能够在省委带领下,和企业一起,去解决问题、完善机制、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这种敢干事、能干事、心贴心的诚恳态度,无疑是生态气候的真正要义。
03
“满意度测评”,不止打个分这么简单
让干部敢干事、能干事,河南不仅有导向,同样也有制度考虑。比如本次交流推进大会的现场打分环节,就很有意思。
熟悉政治语境的读者应该知道,“测评”两个字在组织部门,有着特殊的含义。往往牵涉着选人用人,对干部有很大影响。
而这次对政府部门的现场打分,名称就是“满意度测评”。
这样的细节也说明,企业的评价,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把助企服务,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练兵场”“赛马场”,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这也与专项行动中,河南一直倡导的“以企观政、以企评政、以企促政”等初衷,完全契合。从经济指标上看,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8.3%,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九成。民营经济的活跃充分说明,企业正用脚投票,回应政企之间的“双向奔赴”。
在省级层面传导之下,一些地市已经将企业的满意度评价,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当中。比如安阳,重用敢闯敢干、善谋发展的年轻干部到基层关键岗位,对履职不力、成效不显者严肃处理,对干事劲头不足者进行调整约谈。
从长远来看,一次专项行动、一次会议只是切口,营商环境的塑造,还要久久为功。如何让“C位”的温度,固化为常态、转化为制度性力量,河南仍然任重道远。而这也恰恰是下一步,更值得期待的看点。
编辑:傅宝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王凯到洛阳市调研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