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南阳市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倾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南阳市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作者:  于晓霞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


res01_attpic_briefCETVNL2D.jpg

人才夜市供需两旺。南阳日报记者 张 玲 摄


  铭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南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紧紧围绕就业、养老、医疗等重点领域,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人才夜市点亮就业新图景,社区老年食堂吃上暖心饭,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伴随着一件件实事接连落实,一幅幅民生愿景化为实景,“幸福”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底色。


  稳就业


  筑牢万家灯火幸福根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人心暖。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等岗位挖潜扩容,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对全市下半年就业工作作出了重要安排部署。


  翻开上半年就业成绩单,我市在推动就业这一民生实事上全力以赴,交出的答卷格外亮眼。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850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69.29%、68%、57%。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有业可就、有班可上的百姓故事——


  “逛个夜市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对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真是太友好了。”7月16日晚,在卧龙区“人才夜市”招聘会上,黄河交通学院毕业生李萌说,她已与市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现场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市人社部门紧抓就业关键期,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企业需求,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现场招聘会、“人才夜市”等招聘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架起高效沟通桥梁,全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上半年,全市“线上+线下”累计组织招聘会317场,吸引6602家企业提供岗10.73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5.48万余人次。


  同时,全面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提质升级,建成市级综合性零工市场1个、县级零工市场23个,新建、改建零工驿站223个等零工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上半年开展技能培训21.3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3.51万人,更多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


  加力稳就业,是民生之盼,更是发展之需。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部署,相关部门将继续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打好稳就业“组合拳”,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力度;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送培训、送技能、送岗位,全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点亮就业创业的希望之光,为群众幸福生活筑牢坚实根基。


  重普惠


  织密“一老一小”关爱网


  “一老一小”关乎千家万户,是市委、市政府始终牵挂的民生大事。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聚焦‘一老一小’,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环境好,设施新,工作人员也贴心,服务特别周到!”走进内乡县余关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淋浴室、餐厅、娱乐活动室等配套完善,老人们或三五成群在休闲区聊天,或在活动室下棋读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是今年省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市民政部门积极推进,全域谋划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上半年,全市90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省重点民生实事完成率84.31%。转型后的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将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延伸到老人家中,让幸福养老“触手可及”。


  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我市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市民政部门扎实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积极探索老年食堂、送餐上门、搭伙互助等服务形式,用“一餐热饭”托起老年人的幸福“食”光。上半年新建并运营老年助餐设施112家,打造村级老年助餐示范点53个。


  不只老年人,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和梦想。我市持续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提质扩面工程等,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上半年新开工建设6所幼儿园,完工1所。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序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乡村孩子铺就更宽的成才路。


  关爱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筑牢成长“暖心巢”。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3.4万名留守儿童实现“一人一档”,委托照护协议签订率达到100%。加大资金投入,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2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35家、建设示范型“儿童之家”156家,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在镇平县、唐河县试点开展“童伴妈妈”项目,打造童伴之家20个,构建起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监护网络。


  守护“一老一小”,就是守护千万家庭。我市正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加快老年助餐点位建设进度和布局优化,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分色分级分类管理,建好建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护航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强保障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不久前,家住卧龙区石桥镇的李先生突然胸痛,大汗淋漓,被送到石桥镇卫生院就诊。经过城市医疗集团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远程会诊,该院立即启动“胸痛救治单元”绿色通道,成功开展了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很快转危为安。


  如今,在我市,农村群众不出镇就能看市级医院名医已成了“家常便饭”。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高质量推进全国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在全市医疗系统推行“一站式服务”,打造便捷就医新体验;开设“家庭病床”,把专业的医疗服务送到患者家里;全市2550家定点医药机构,开通跨省联网结算,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花钱”。


  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上半年,我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52.57万人、86.71万人、70.43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9.80%、99.67%、97.55%。


  “南阳是座暖心的城市,生活在这里,我们感觉很自豪、很幸福。”身边的变化,让群众脸上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一件件民生实事,汇聚民心、关乎大局。当前,我市正全面收尾盘点今年民生实事,确保10月底前大头落地,并及早谋划明年民生实事,精准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年年办”的民生实事,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发展向新向前,民生向好向暖。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正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必能将“人才夜市”的星火燃成“就业沃土”的燎原之势,让“社区食堂”的暖意延伸为更多人的幸福家园,使“家门口的名医”化作“全民健康”的坚实保障。一笔一画写实民生答卷,一点一滴汇聚幸福暖流,一个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正从蓝图加速照进现实。(南阳日报记者 于晓霞)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夜色中的生命守护者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