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大环保能源(南阳)有限公司巨大的垃圾储坑上方,一只钢铁巨爪凌空而下,精准抓起数吨生活垃圾投入焚烧炉口。来自市十五小的小记者徐慧滢眼睛瞪得溜圆:“天啊,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真的变成电了?”她身旁的小记者们纷纷踮起脚尖,试图看清这座“垃圾山”如何变成绿电。
7月24日上午,一群特殊的“探秘者”——来自市城区的“牵手日报”优秀小记者代表,走进卧龙区光大环保能源(南阳)有限公司,上了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与低碳生活实践课。这场由南阳报业传媒集团与市机关事务中心联合主办的“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风尚”科普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资源循环的科技之门,更播撒了绿色发展的种子。
9时许,小记者们走进中央控制室,一整面墙的电子屏令他们惊叹不已。屏幕上,焚烧炉温度、蒸汽压力、发电机组功率等数据不断跳动闪烁。“在这里,每焚烧一吨生活垃圾,就能产生约400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工程师的讲解,揭开了垃圾发电的奥秘,小记者们屏息凝神观看这场“魔法秀”。
二楼的垃圾焚烧发电全流程演示模型更是震撼。按下启动键,850℃高温焚烧、蒸汽推动汽轮机、电能并入电网、烟气净化处理依次呈现。“这些黑乎乎的炉渣经过处理,能变成铺路的砖块,连飞灰都被固化填埋,一点不浪费!”市七小的任松淯兴奋地说。
“哇!这个‘大爪子’一次能抓起10吨垃圾!”小记者们惊叹。透过四层楼高的玻璃幕墙,30米深的垃圾储坑内,巨型机械抓斗正将发酵后的生活垃圾投入焚烧炉。技术员介绍:“这里每天要‘吃掉’2000吨垃圾,占全市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量,年供电可满足10万户家庭需求。”
10点30分,活动进入节能知识“充电”环节。市机关事务中心节能科张春玉走上讲台,一场围绕“分类齐参与低碳新风尚”的科普讲座拉开序幕。她用生动的比喻拆解“四色分类法”:“可回收物是放错地方的‘宝贝’,有害垃圾需特殊‘照顾’,厨余垃圾能‘重生’为肥料,其他垃圾则送去焚烧发电。”一张张令人震撼的环境对比图,让小记者们深刻理解了“随手一分”背后的生态重量。
最热烈的当属采访互动环节。小记者们抛出的问题充满生活气息与探究精神:“铅笔头、废纸和胶带应该怎样分类?”“为什么废电池不能和普通垃圾一起扔?”“妈妈的化妆瓶该怎么处理?”……工作人员一一讲解,小记者们豁然开朗。一问一答间,环保的责任感在无声传递。
“以前觉得分类麻烦,现在发现就像给垃圾‘找家’!”小记者们最后齐唱垃圾分类歌,轻快旋律中,“蓝红绿灰”的分类口诀悄然扎根心田。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市机关事务中心节能科科长曾栓表示,这种“体验——认知——传播”的模式,播撒下至关重要的绿色火种。小记者们的环保信念将扩散至家庭与校园,汇聚成全社会践行垃圾分类、崇尚低碳生活的新风尚。(全媒体记者 杨 柳)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南阳:凡人义举真英雄 上门慰问扬正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