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坐着‘直通车’上门,政策讲得明白,难题解得实在,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是内乡县大桥乡群众对“百姓宣传直通车”的真切感受。近年来,大桥乡以党建为引领,让“直通车”穿梭于街巷田间,将政策宣讲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筑牢安全防线、激活产业活力、厚植文化根基,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安全护航,筑牢民生“防护网”“老板,灭火器压力不足得及时换,电线乱拉有隐患!”7月16日,大桥乡党员干部化身“安全网格员”,带着《防火手册》走进商铺,一边排查消防隐患,一边讲解安全知识。在乡中心街杂货店,队员发现过期半年的灭火器后,当即联系应急部门更换;文化广场上,宣传员结合案例演示灭火技巧,200余名群众围观学习,“湿毛巾捂口鼻,弯腰低姿快撤离”的口诀朗朗上口。针对夏季火灾特点,“直通车”聚焦商铺、民宿等重点场所,检查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等关键项,发放手册200余份。“以前觉得灭火器摆着就行,现在知道过期要换,电线乱拉危险大。”商户王老板边整改边说。此外,队员们还讲解电动车充电规范、燃气安全使用等知识,设置“政策问答”环节,为困难商户对接免费线路检修服务,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服务下沉,架起党群“连心桥”“年纪大了腿脚不便,‘直通车’把医生请到村里,免费体检还讲医保政策,太贴心了!”建设村61岁的张大爷刚测完血压,拿着健康处方笑得合不拢嘴。“直通车”联合乡卫生院组建医疗小队,定期进村义诊,用方言讲解慢性病防治知识,让村民在家门口享便捷服务。针对留守妇女就业难,队员们跑遍全乡企业,收集岗位信息100余个,通过“一对一”培训、“点对点”匹配,帮助60余人就近就业。“郑十电缆就在村部附近,月薪好几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工作太称心了!”刚入职的李大姐难掩喜悦。从健康义诊到就业帮扶,“直通车”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让惠民春风吹遍村寨。
产业赋能,激活振兴“新引擎”。“按技术员教的方法种葡萄,产量高了,甜度也增加,收购价每斤提了1块多!”谢营村种植户石大哥算起丰收账,笑容满面。“直通车”组织农业专家深入田间,从葡萄修剪到病虫害防治,现场示范指导,让科学种植技术落地生根。电商培训更让“土疙瘩”变成“金宝贝”。党员助播队带着设备走村入户,教农户开网店、拍产品。谢营村的葡萄通过直播带货,从地头“飞”到城里餐桌,价格翻番;南王村果农赵大姐学直播后,樱桃销量大增,年增收超2万元。目前,大桥乡已发展葡萄、猕猴桃等特色种植基地800余亩,“技术+电商”模式让特色产业成乡村振兴“支柱”。
文化铸魂,焕发乡土“精气神”。“以前跳广场舞跟着手机瞎比划,‘直通车’请来专业老师教新舞步,老姐妹天天凑广场跳,日子都亮堂啦!”河南村赵阿姨擦着汗笑道。队员们邀请老师示范广场舞步伐、队形变换,组织“四季村晚”,传统与新编舞蹈兼具,吸引年轻人拍照传播,让广场舞成乡村文化“流动窗口”。理论宣讲更是别出心裁。“1名理论骨干+1名身边榜样”的“二人讲”模式,让政策不再“悬空”。乡农办主任用“玉米涨价”案例讲粮食安全,养牛户接茬算成本账;社区干部说基层治理,村民用“板凳会客厅”的实事回应。“以前听文件迷糊,现在专家掰开揉碎讲,政策变成地里的果、家里的收,干劲儿就上来了!”河南村李大爷感慨道。
从安全排查到产业帮扶,从民生服务到文化传承,大桥乡“百姓宣传直通车”以党建为引领,将政策春风送到千家万户。下一步,该乡将继续深化“宣传+服务”模式,让“直通车”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让群众在获得感、幸福感中迈向美好生活。(通讯员 余淼)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