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人搬迁”到“万人心安”:河南卢氏兴贤里社区解好基层治理“新考题”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从“万人搬迁”到“万人心安”:河南卢氏兴贤里社区解好基层治理“新考题”
作者:  张朝阳

  “从祖祖辈辈居住的深山里搬到社区生活,变化太大了,生活真是好。”从80多公里外的官坡镇沙沟村搬迁至兴贤里社区后,居民马建斌不仅开了自己的羊肉馆,还兼顾着山里的香菇、烟叶种植,谈起如今的生活,他的话语里满是质朴的喜悦。 

  马建斌的“安心”,是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卢氏县兴贤里社区万余名人民群众的共同感受。这里安置着来自全县18个乡镇、232个行政村的2757户11227名建档立卡脱贫群众。把上万名生活习惯、背景各异的人民群众从“故土”迁到“新居”,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一场涉及产业发展、社区融入、文化重塑的深度变革。如何让“万人搬迁”真正走向“万人心安”,是摆在基层治理者面前的一道时代“新考题”。 

图为兴贤里社区全景。 何青 翻拍 

  “安身”更要“安心”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为了让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兴贤里社区的答案写在田间地头和社区工厂里。 

  卢氏县围绕食用菌、中药材、林果、蜂产业、旅游五大产业链,先后在安置点周边建成71个产业基地,带动2583户搬迁群众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社区还通过开展精准就业培训、引进企业本地建厂、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实现易地搬迁群众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如今,无论是经营自家小馆的马建斌,还是在社区附近工厂上班的妇女,都在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 

  安身还要安心。社区里,学校、警务室、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综合农贸市场、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覆盖全社区的医疗服务,确保群众“病有所医”;“月月有活动、节节有庆祝”的文化大舞台,则让来自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在欢声笑语中融为一家人。 

图为兴贤里社区书屋。 何青 翻拍 

  “智治”更要“善治” 

  管理一个万人社区,千头万绪,考验着治理的智慧和温度。兴贤里社区给出的答案是推进“五基四化”建设,实现治理高效、和谐稳定。社区通过科技赋能,探索出一条“智能”与“善治”相结合的新路。 

  据了解,社区创新开发了“智慧兴贤里”综合服务平台,将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兴业发展、防返贫、社区治理、文化融合六大模块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以30个居民组为网格单位,将社区两委干部和202名公益岗就地转化为网格员,将社区学校、银行、物业、公安、卫生等服务单位纳入专属服务网格,利用手机APP小程序“随手拍、随声录、随时报”,随时随地一键上报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跟踪落实到位,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社区网格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 

图为“智慧兴贤里”综合服务平台。 何青 摄 

  科技的背后,是人的温度。社区构建了“大网格联动+微网实格运转”的治理机制,223名社区干部和网格员是这个“大家庭”的贴心管家。社区还建立了“红黄蓝”三级关爱走访常态化、长效化管理体系,每月通过对网格员、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入户走访影像资料、户问题上传和线下走访、行业部门预警等情况汇总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户及时研判、及时纳入、及时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一户一人返贫底线。 

  如今的兴贤里,街道宽阔,新楼林立。广场上,孩子们嬉笑打闹,老人们悠闲健身。从深山到新城,从“忧居”到“优居”,兴贤里社区的万余名人民群众不仅实现了安居梦,更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基层善治新画卷。(张朝阳) 


编辑:胡叶樵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