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5年6月29日),友人程有林先生转来两篇公众号推文——其一题署《第二次农耕文化场馆合作发展交流会在保康县尧治河村成功举办》,另一篇乃三日前刊发的《第二次全国农耕文化场馆合作发展交流会主席团联席会议召开》。墨色标题在屏上漾开时,“农耕文化”四字似裹挟着楚地山野间的稻穗香,与“尧治河”的粼粼波光,在手机屏上相顾生辉,顷刻间便牵住了我目光的缰绳。
六月的尧治河,蝉鸣裹着山风掠过层层叠叠的山峦。十七座承载着农耕记忆的博物馆代表,带着各自土地的温度与故事,相聚在这片浸润着千年农桑智慧的土地上。当他们的脚步踏过青石板路,一场关乎农耕文明传承与新生的对话,在晨光中悄然展开。
桐柏山农耕文化博物馆
会议室内,木质长桌铺开的不仅是文件与议程,更是纵横千里的农耕脉络。来自湖北稻田深处的蛙鸣、河南麦浪里的金黄、河北枣树下的农谚,都化作了代表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选举产生的主席团,像是农耕文明长河中新竖起的航标,肩负着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项链的使命。在这里,没有地域的界限,只有对土地共同的深情——每一座博物馆,都是农耕文明的守护者;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碎片。
农耕文化,从来不是尘封在展柜里的旧物。它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是春日播种时湿润的泥土气息,是秋收时节沉甸甸的谷穗弯成的弧线。这些散落在华夏大地的农耕文化场馆,如同星子点亮夜空,将犁铧与锄头的故事、纺车与织机的低语、二十四节气的智慧,编织成文明的经纬。它们是乡村振兴的精神粮仓,装满了让农民挺直脊梁的文化自信,也盛满了游子回望故乡时的眷恋。
在这宏大的农耕文化版图中,藏着一个充满神话色彩与岁月传奇的所在——桐柏山褶皱里的流沙河村。单听名字,便让人联想到西游记里的奇幻场景,仿佛沙和尚下一秒就会从溪水里探出头来。可这里真正的传奇,是退休干部程有林在老宅筑起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像一本摊开的线装书,把桐柏山的烟火往事都收进了青瓦白墙里。
第一次走进流沙河农耕文化博物馆时,木门 “吱呀” 一声像打了个悠长的哈欠。几十多间老房子里,三千多件农耕老物件泛着温润的包浆:犁铧上还留着泥土的吻痕,纺车的辐条间仿佛缠绕着未纺完的棉线,竹编的簸箕盛过多少金黄的谷粒?最动人的是那架老水车,木轴转动时的 “咿呀” 声,像极了祖母在灶间哼的老调子。程有林老人戴着老花镜,指尖抚过一件件藏品,“你看这斗笠,桐柏山的竹篾编的,当年谁家没顶这样的帽子?” 阳光透过木格窗,在犁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被岁月磨圆的棱角,都是农人与土地对话的痕迹。
桐柏山农耕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分作五间展厅,像五枚不同的时光邮戳。农耕厅里,耧车与锄头并排而立,让人看见 “晨兴理荒秽” 的艰辛;民俗厅的雕花衣柜、铜脚盆,藏着姑娘出嫁时的十里红妆;红色文化厅的旧军用水壶、煤油灯,又把人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最特别的是家风家教厅,老式木箱里叠着泛黄的族谱,墙上挂着 “耕读传家” 的匾额,恍惚间能看见农人们 “昼出耘田夜绩麻” 后,在油灯下教孩子识字的场景。图书收藏厅的五百多册农技书,纸张间还留着油墨与泥土混合的气息,那是土地给予知识的另一种注解。
馆外的二十亩农耕体验园,是博物馆延伸到田垄间的逗号。春天犁地时,老黄牛的蹄印在春泥里开出花;夏天插秧,孩子们的裤脚沾满泥浆;秋天收割,镰刀划过稻穗的声音像极了老物件碰撞的脆响。停车场边的农耕长廊上,墙体绘画正讲述着 “二十四节气” 的故事,太阳能灯在暮色里亮起时,青石铺就的小径便成了连接古今的银河。
去年深秋,一群摄影家背着相机闯进了流沙河。他们镜头里的博物馆,在桐柏红叶的映衬下像幅重彩油画:青瓦上落着红叶,老物件的铜扣反射着秋阳,程有林老人的白发与泛黄的斗笠构成了岁月的对仗。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摄影家协会会员、光影中国网摄影记者,我特意深情撰文 “时光深处的璀璨明珠——桐柏山农耕文化博物馆行摄散记”,被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南阳日报-南阳网刊发转载,让这个藏在山坳里的博物馆成了网红打卡地。两千多名参观者的足迹,像给老物件们铺了条新的时光轨道。
如今的流沙河,春天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夏天是溪水里扑腾的孩童,秋天是红叶与老物件共舞的剧场,冬天是雪落农耕长廊的水墨画。而博物馆里的老犁耙,依旧保持着耕种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会被农人扛在肩上,走进那片永远不会褪色的农耕时光里。
随着桐柏山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成,流沙河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 “望山看水留乡愁”。当暮色漫过桐柏山,博物馆的灯笼亮起来时,流沙河的溪水声似乎都带着韵律——那是土地的心跳,是老物件的低语,更是一个村庄把乡愁酿成酒的味道。程有林老人常说:“这些老东西啊,都是会说话的。” 而它们说的,正是中国人与土地千年未断的情缘。
桐柏山农耕文化博物馆
如今,在尧治河第二次农耕文化场馆合作发展交流会上,新当选的主席团主席吕泳和眼中闪烁着热忱,他的话语如同尧治河的溪流,清澈而坚定。这不仅是一场会议,更是农耕文明的新盟约。代表们共同描绘的,是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旅交融的长卷:让古老的石磨转动成游客体验的趣味,让褪色的蓑衣成为艺术展览的主角,让传统的节庆习俗焕发出时代光彩。他们要搭建的,是跨越时空的桥梁——一头连着 “晨兴理荒秽” 的质朴岁月,一头通向 “诗与远方” 的现代文旅。而桐柏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带来的乡村蝶变,正为这份盟约提供了生动注脚。
窗外,尧治河的溪流依旧潺潺低语,清冽的水脉在卵石间蜿蜒穿行;连绵的群山被阳光镀上粼粼金辉,苍翠的绿意从山麓漫至山巅,像一幅被晨风揉碎了墨色的青绿长卷,在天地间舒展得无边无际。这场会议,恰似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一圈圈向外扩散。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像尧治河村这样的乡村,因农耕文化的复兴而重焕生机;或许会有更多人走进农耕文化场馆,触摸那些带着先人温度的老物件。当传统与现代在尧治河畔握手言欢,我们知道,农耕文明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新的枝叶与繁花。
今日再度细览推文,忽而忆起去年深秋于桐柏山农耕文化博物馆行摄时的情景——霜染层林的古馆檐角、木犁上凝结的岁月痕迹、谷堆间流转的农耕薪火,种种画面叠映心头,遂以《行香子・农耕文明新章》(外一首)记取此刻涌荡的感怀。
桐柏山农耕文化博物馆
其一:行香子・农耕文明新章
尧水潺潺,群贤来聚。议农耕、共商新途。馆藏星缀,文脉相孚。念犁中月,耙间雨,垄边书。
沙河韵逸,故园梦驻。展遗珍、岁月凝珠。五厅呈迹,四季描图。看春秧绿,秋枫赤,冬雪酥。
其二:行香子・农耕馆韵(外一首)
瓦映晴光,门启沧桑。老犁耙、承载炎凉。纺车低语,竹篾生香。记春时耕,秋时获,岁时忙。
五厅藏史,千件流芳。展民俗、红色荣光。家风永续,农技盈箱。醉长廊画,田园趣,水云乡。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主流媒体共鉴!尧山漂流以颁奖礼点燃中原暑期文旅热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