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范晔传》简论
杨青云
南阳市作家协会曾召开李帆长篇小说《范晔传》作品研讨会,这部作品以两汉、东晋、南北朝、南朝刘宋时期政治动荡的历史演变为背景,引发了众多作家和学者的讨论。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范晔传》进行论考,探讨其创作背景、内容特点、艺术手法以及价值与社会影响。
范晔是距今1500多年前的人物,南北朝时期历史资料相对匮乏,搜集难度极大。李帆从2009年开始创作,至2022年1月完稿,历时13年。在这期间作家阅读了大量后汉书籍,整理素材并建立文档,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恒心,最终完成了这部37万字、71章的长篇励志型历史人物小说。她的创作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溯,也是南阳地域文化中“为史立传,为传再传”传统的延续,如同周同宾、姚雪垠、二月河等前辈一样,展现了南阳作者的担当。
李帆《范晔传》小说全面展现了范晔的一生。他少年时期勤奋好学,被誉为神童,入太学后利用假期游学,为撰写《后汉书》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官后一心为民,展现出高风亮节的清官形象。同时,也描写了范晔自恃才高、放荡不羁的一面,以及因不注重官场交往、知情不报谋反之事而最终含冤被杀的悲剧结局,还原了一个复杂立体的历史人物。
以南北朝刘宋王朝为背景,将范晔的人生轨迹置于政治动荡、权力倾轧的大环境中。通过范晔的经历,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险恶、文人在仕途上的困境,以及历史演变的复杂脉络,让读者感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李帆这一作品突出展现了范晔创作《后汉书》的历程,彰显其史学渊源、民族思想和伦理思想。同时,通过范晔的人生遭遇,揭示了文人做官的弊端,如自恃才高、不擅官场交际等,以及“知情不报反遭陷害”的警示意义,对青少年成长也有勤奋好学的启迪作用。
全书结构清晰,采用时间顺序、分章叙事、小标题引领的方法,使内容一脉相承、浑然一体。每个章节以五言诗句命名,连缀起来如同一首绝美的诗篇,与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骈体文在形式上相呼应,体现了时代特色。
运用超越时空、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抓住传主精髓并做出独立判断。既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加入了文学创作的虚构元素,构造出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不过,部分与会作家认为书中虚构较少,留白不足,给读者想象空间有限。
李帆作为青年作家、诗人,此次成功转型创作历史传记文学作品。以文人情怀,广征博引,用优美文字和详实史料塑造人物,展现了其在不同文学领域的创作能力。
深刻揭示文人做官弊端,展现范晔因性格和处事方式导致的悲剧,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通过范晔经历,反映文人在官场中的生存状态,不注重交往、不拘小节易被利用,给人以思考。
突出范晔立志勤奋的过程,对青少年成长有良好的启迪作用,具有教育意义。
李帆在历史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为研究范晔及相关历史时期提供了参考。同时,作为文学作品,其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丰富了历史传记文学创作的宏大叙事。
在今后的创作中,可更合理地处理史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适当增加虚构内容,注重留白艺术。对于名人故事,可精简篇幅,避免冗长。在叙事结构上,可尝试更多样的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超逸先生认为,南阳作者有“为史立传”的传统,李帆的《范晔传》是南阳文化史上值得庆贺的喜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陈德民先生称赞李帆以文人情怀,将范晔塑造得形象生动,其成功转型值得祝贺。
研讨会中,35位作家、学者畅所欲言,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这对作品的完善和李帆的创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李帆的《范晔传》是一部耗时长久、用心创作的历史人物小说。它在展现范晔一生、传承历史文化、探讨文人命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虽存在一些不足,但仍为历史传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屈原岗的大小端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