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爷的染坊
□马静远
回老家看爷爷,偶尔听他说我们家解放前曾开过染坊,我顿时来了兴致,缠着爷爷非让他说个究竟。
爷爷说,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没啥好说的了,但又拗不过我这个宝贝孙女,只好点上一支烟,长长吸了一口,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断断续续讲起了祖上的故事。
开染坊的是我太爷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父亲。太爷爷出生在上世纪初,一个兵荒马乱、饥馑遍地的年代。
太爷爷的染坊承袭自祖辈,这座染坊承载着乡民最朴素的生存需求。当棉花织就的土布浸染出一抹靛蓝时,荆钗布衣的百姓方能在粗粝生活中寻得一丝色彩慰藉。彼时乡人皆循古法,从棉田到织机,从纺车到染缸,农耕文明的完整链条在青瓦木梁的染坊内徐徐铺展。
爷爷说,当时开染坊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各种现成的染料,染布染线用的是我们老家出产的板蓝根。太爷爷和伙计们先是把板蓝根叶子放在两人都抱不住的大缸里沤制,经过沉淀和一定程序制成染料,然后染布。染出的布虽然都是蓝色的,但因颜料的比例不同,面料能呈现出从天蓝到海蓝的多种颜色。
爷爷说到这里,我满是狐疑地问:“板蓝根不是一味中药吗?不是我从小到大感冒发烧时喝的冲剂吗?怎么会成了一种颜料?”爷爷说:“板蓝根不仅是中药材,还是一种颜料。”
我听得半信半疑,为了弄清楚,我上网查了查,还真是爷爷说的那样,除了入药外,板蓝根竟然还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染料。使用新鲜板蓝根叶子制作蓝靛染料,可以染出漂亮的蓝印花布、蓝色丝绸。而从板蓝根中提纯植物颜色做染料的过程,还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俗语的灵感来源。我不禁感叹,当时的人们虽然穷,但吃的用的都是好东西啊!
“我忘了是哪部电视剧了,里面也有开染坊的情节,长长的布匹染过后,挂在横杆上晾干,随风摇摆。咱们家开的染坊和电视剧的情节大同小异。”爷爷为了让我对染坊有画面感,特意提到了电视剧,我好像找到了点感觉,但也记不起是哪部电视剧里的镜头了。
听爷爷说,由于太爷爷诚信经营,声名远扬,家乡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外的邻省都有人到染坊里染布。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染坊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日子过得还算殷实。
空闲时间,上过私塾的太爷爷爱好广泛,算得上能文能武。他能写书法、打算盘,邻里乡亲办喜事写请帖、逢年过节写对联,都会找太爷爷。同时,太爷爷对舞刀弄棒也不外行。我们村子有节日舞狮子划旱船的传统,太爷爷是其中重要一员,腾跳闪挪,大刀耍得呼呼响,让灰色的生活有了起伏和些许色彩。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我们家乡也遭到祸害。太爷爷家的大染缸被砸烂,开染坊的一应器具被破坏,从此,太爷爷家的染坊再也没有开起来。
通过爷爷的讲述,我仿佛窥见了祖屋染坊梁柱上斑驳的靛痕,那些深浅不一的蓝色,既铭刻着手艺人对自然的谦卑取用,也凝固着文明传承在历史狂澜中的坚韧与脆弱。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多彩民俗迎端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