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侯集镇:党建引领产业兴 基层发展焕新颜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镇平县侯集镇:党建引领产业兴 基层发展焕新颜
作者:  王宗显

    南阳网讯(通讯员 王宗显)孟夏时节,走进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项店村,连片的蔬菜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青翠欲滴的黄瓜挂满藤架,俏皮细长的豆角缀满枝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车,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这个曾经依靠传统种植、单打独斗的普通村庄,如今通过党建引领、能人带动、科技赋能,蹚出了一条“党组织+合作社+市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成为豫西南地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党建引领凝聚起产业合力

  “过去各家各户种菜全凭经验,品种杂乱,就是在自家的小菜园捣弄,对市场没有吸引力。”60岁的项店村村委干部侯建文回忆起曾经是感慨万千。作为传统蔬菜种植村,项店村虽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但长期面临“小散弱”的瓶颈,全村700余户村民中,80%从事蔬菜种植,却分散经营、技术落后,亩均收益仅5000元左右。

  转机始于2021年。村党支部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将“产业兴旺星”作为突破口,通过“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策略,吸纳13名种植能手、7户种植大户、5名返乡创业大学生成立产业小组,构建“党支部—产业小组—党员示范户”三级联动体系。种植能手徐东良便是其中一员,他利用勤于钻研积累的黄瓜技术,率先进行简易大棚种植黄瓜,不仅实现了温湿可控,提升了口感品质,还将上市时间提前30天左右,大大拉主了亩产效益,带动20余户村民跟学跟种。“党组织搭台、能人唱戏,让我们这些‘新农人’有了用武之地。”徐东良说。

  为破解分散经营难题,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经济合作社的同时,号召种植大户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模式。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从1000多亩扩至近3000亩,各类大棚500余座,年产蔬菜1.6万吨,年交易额1500万元,户均增收0.8万元以上。

  从“提篮叫卖”到“云端拓市”,双线融合畅通了产销链条

  每天早上八点钟左右,项店村蔬菜交易便拉开帷幕。来自驻马店、洛阳、襄阳、邓州、内乡、淅川等周边市县的采购商就穿梭于各个合作社,订购新鲜的蔬菜。这样的场景,得益于村党支部构建的“线下精准对接+线上云端拓市”双轨销售网络。

  线下,村两委建立客商服务“四个一”机制,即客商到村必有一次座谈、必吃一顿农家饭、必留一个联络方式、必建一份需求档案。来自驻马店的客商王经理对此深有感触:“项店村不仅菜种得好,服务更暖心。不管刮风下雨,都能保证我们采购的菜品保质保量准时发车。”如今,项店村已与省内外12家大型蔬菜贸易市场建立稳定合作,年采购量超3000吨。

  线上,村党支部在镇党委的搭桥下,与镇平县农投公司“玉乡甄选”直播间达成合作,实时播发蔬菜品种、价格、库存等信息,不断扩大项店蔬菜的知晓度和销售渠道。近日,通过云端销售渠道,将约300亩的应季待收芹菜,每日以不同形式销售1万余斤,截止目前,销售剩余不到60亩,也正在有序销售,让菜农吃下“定心丸”。“以前市场不好只能认栽,现在渠道这么多,不怕种了卖不了,这样的托底保障,我敢把种植规模再扩大。”菜农杨均芬感慨的讲。

  从“产业振兴”到“和美乡村”,融合发展描绘出共富图景

  产业兴旺带来乡村巨变。如今的项店村,硬化道路通组达户,文化广场欢声笑语,光伏路灯点亮夜空。村集体年收入从2021年的不足1万元增至2024年的6.8万元,反哺修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标准化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更令人欣喜的是,28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13户脱贫户通过大棚种植年均增收1.2万元。

  “项店村的发展实践,为我们全镇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坚定了我们推动产业振兴的信心,我们要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侯集镇党委书记王锋目光灼灼地介绍,镇党委计划通过组织链串联产业链、人才链激活创新链、服务链延伸价值链,推动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形成从“一村示范”到“全域共进”的基层治理新局面。

  如今,行走在项店村的田间地头,连栋温室大棚里的蔬菜苗正拔节生长,犹如这个村庄的发展势头,充满生机与希望。而在侯集镇乡村治理的蓝图上,更多“项店故事”正在酝酿,通过党建引领、产业筑基、联农带农,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网信镇平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