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晨 蒋晓芳
自2021年起,我省鹤壁、商丘、洛阳、开封先后作为全国(国家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城市),积极探索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从发展“一店一早”,到补齐“一菜一修”,再到服务“一老一幼”,4年多来成功打造了多个便民生活圈,让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需求,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得到满足。
圈出居民幸福感
4月25日,鹤壁市山城区汤河桥街道奔六巷社区居民李鸿忠向记者分享了他的生活时间表:早上到社区文化广场锻炼身体,中午到小区门口超市买菜,下午到党群服务中心中医馆理疗……得益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所有这些都在他步行15分钟范围内。他告诉记者,超市、公园、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些他经常去的地方步行就能到达,每天生活十分充实。
针对老年人多元化健康需求,奔六巷社区还建成了全市首家社区健康微诊室,居民可自助完成血压、心电图等检测,实时生成分析报告,还能连线医院专家远程问诊,实现“小病不出社区”。
对社区居民来说,步行一刻钟就能满足买菜、就餐等生活需求,还能享受医疗康养、休闲娱乐等品质服务,这是实实在在的便利与近在咫尺的幸福。在鹤壁,越来越多居民都能如李鸿忠一般,拥有幸福且便捷的“生活行程”。
“作为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城市,去年上半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完成两县城区一刻钟生活圈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在157个社区完成一刻钟生活圈建设,构建起覆盖百姓生活的综合服务圈、全民健身圈、养老服务圈、健康医疗圈、社区文化圈、就学便利圈、绿色出行圈、便捷消费圈、市政提质圈等九大功能圈,覆盖率达到100%。”鹤壁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圈出消费微循环
在鹤壁市淇滨区黎阳路街道锦绣园小区旁,“潮汐便民疏导点”干净整洁,商贩们在各自的摊位上有序经营,不少居民在此挑选新鲜蔬菜。
今年3月以来,淇滨区探索在小区周边等区域设立“潮汐便民疏导点”,目前已在黎阳路街道、天山路街道设置点位2处、摊位138个,引导瓜果农、流动菜农、经营摊贩免费入位规范经营,早晚定时、规范定点、统一管理。
“瓜农菜农、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是城市管理中的难题。聚焦‘就近服务、集合功能、方便群众’的定位,科学设置点位,不仅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新鲜瓜果蔬菜,也有助于规范流动摊贩管理。”淇滨区城市管理局精细化管理办公室主任白卫国说。
怎样的社区算得上宜居?采购“抬脚就到”,修补“触手可及”,应该是一项重要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因地制宜打造服务半径小、满足日常基本需求的多业态社区商圈,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作用很大。
社区消费,一头连着居民生活质量,一头连着大小经营主体,便捷服务百姓日常生活,也让城乡经济“微循环”更畅通。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深入展开,鹤壁正不断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通过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多元的服务,“圈地”引流,打造社会消费的“新黄金地带”,让更多便民生活圈服务百姓生活。
圈出城市高品质
一刻钟,检验着服务设施与群众需求的匹配度,也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真水平。社区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千方百计去求解,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方式。
在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古城街道浦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书画室里,工作人员何鹏霄正专心指导另一位书法爱好者练习笔法。而在隔壁的党史红色展馆内,居民张仲平正给前来参观的居民讲述抗战时期的故事。他俩有一个共同称呼——社区合伙人。
“社区事多人少,干起工作来如‘小马拉大车’,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杨致坤介绍,去年3月,他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利用社区周边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合伙”参与社区治理,为群众提供专业化、品质化的社区服务,让群众幸福感更足。
便民生活圈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空间和社会联结的空间。在快速城市化的大潮下,社区治理面临众多挑战——邻里情越来越淡,居民缺少共同体意识,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较低。为此,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推广建设中,鹤壁逐渐整合社区组织、志愿者、公益资源,促使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
在数字时代,便民生活圈建设同样离不开智能化支撑。淇滨区九州路街道创新搭建平安九州“码上办”工作平台,居民不出小区只需轻点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将相关问题反映到街道、社区。这种数智融合模式,既便利居民生活、又激发多方主体广泛参与社区自治,为便民生活圈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刻钟不只是时间“尺度”,还是幸福“刻度”。《河南省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试点县(区)生活圈居民满意度要达85%以上。“圈”住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我省将下“绣花”功夫,继续“缺什么、补什么”,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多点开花。
编辑:翟参_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当小县直面美国关税战,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