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  张定乾

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 张定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三农’要‘三增’根本靠改革”为核心命题,在“十四五”收官与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的历史节点,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绘制了突破性改革蓝图。这份文件不仅是政策延续,更是制度创新的集成突破,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农民增收”的深层矛盾,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范式提供了中国方案。

  

  土地制度创新,释放要素价值的制度密钥。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农村改革的核心议题。文件提出“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明确“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既延续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性,又通过整省试点范围的扩大实现制度创新的规模化验证。宅基地改革则呈现“疏堵结合”的特征,一方面严控城镇居民下乡购房占地,划出制度红线;另一方面鼓励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农房,这种改革逻辑既守住农民权益底线,又激活了沉睡资产价值。

  

  科技创新突破,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志着农业现代化进入技术升维新阶段。生物育种产业化加速推进,“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集聚效应显现,隆平高科等企业突破性品种培育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我国种源自给率突破98%。农机装备智能化革命同步展开,北斗导航、传感器技术与传统农机深度融合,江苏等地研发的无级变速拖拉机、智能采棉机等装备,推动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函数,广东“数字田保姆”平台整合3.2万家服务主体,通过AI算法实现农事服务的精准匹配,使小农户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5%。这种技术渗透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催生出智慧农业新业态。数据显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正成为支撑“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核心动力。

  

  城乡融合重构,破解二元结构的制度藩篱。户籍制度改革正向“权益包”模式深化。重庆试行的“农民权益保障账户”,将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封装为可携带的“数字权益包”,使农民进城无后顾之忧。这种制度设计破解了城镇化进程中“要地不要人”的困局,为人的城镇化开辟新路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入“质量均衡”新阶段。浙江推进的“乡村优质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5G同步课堂、名师数字工作室等载体,使乡村学校共享全省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数字赋能下的服务供给创新,正在消弭城乡公共服务的质量鸿沟。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突破行政边界限制。上海青浦区与江苏吴江区共建的“要素交易数字平台”,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配置。这种区域一体化实践,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模板。

  

  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展现的改革智慧,既包含对“大包干”“三权分置”等历史经验的传承,更彰显着面向未来的制度创新。当土地要素在数字空间重构价值,当传统农户融入现代产业生态,当城乡壁垒被系统性改革消解,中国正以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书写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南阳市委党校)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创造更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