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昭的“不该是”与“而是”:当代青年的精神觉醒与乡土使命》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赵昭的“不该是”与“而是”:当代青年的精神觉醒与乡土使命》
作者:  张志芳

评论员:张志芳

  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的聚光灯下,"犇犇"养殖合作社创始人赵昭说出了"上大学不该是为了离开落后的家乡,而是要回来改变家乡的落后!",这句看似朴实的宣言,恰似春雷惊破时代的认知迷雾。这位来自河南南召的85后代表,用十余年扎根乡土的实践,在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碰撞中,为当代青年树立起新的精神坐标。

mmexport1741849393394.jpg

  赵昭的上大学"不是"与"而是",本质上是对代际价值体系的解构与重构。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学成出仕""衣锦还乡"的传统叙事,将教育异化为逃离故土的跳板。许多人以走出家乡、在外创业或当官为荣,似乎考上大学再回家乡就没出息,即便口口声声说爱家乡,却想尽办法离开故土。这种绵延千年的集体潜意识,在现代化浪潮中愈发显露出认知裂缝——当乡村成为被逃离的对象,当乡愁沦为节日限定的修辞,乡村振兴便失去了最根本的人才支撑。赵昭的宣言之所以振聋发聩,正在于它颠覆了"离乡即成功"的刻板范式,将知识还原本质:教育不是逃离的阶梯,而是反哺的根基。

mmexport1741849395805.jpg

  在伏牛山麓的创业实践中,赵昭用两个"犇"字演绎出新时代的乡土辩证法。2008年,这个顶着大学生光环的姑娘,在质疑声中执起牛鞭,将现代养殖技术注入传统牧业。从六头牛起步的"犇犇"合作社,不仅创造出年产值过亿的产业奇迹,更构建起"公司+农户"的共生模式。当标准化牛舍替代了散养土圈,当电商直播打通了产销链路,传统农业在知识赋能中完成现代转型。这种改变,不是简单的产业升级,而是以人才回流激活乡土内生力的深刻变革。

mmexport1741849397738.jpg

  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正在呼唤千万个"赵昭现象"的涌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1220万人,带动就业超过3000万人。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新一代知识青年对乡土价值的重新发现:他们带着区块链技术走进农田,用短视频重构乡村叙事,以文旅融合唤醒沉睡资源。这种群体性的价值转向,标志着从"逃离者"到"建设者"的身份蜕变,形成了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mmexport1741849399646.jpg

  站在城乡融合的历史交汇点,赵昭的选择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当"北上广深"不再是唯一选择,当"小镇青年"成为时代热词,当代青年正在书写新的价值方程式。这种选择不是退守,而是进取;不是妥协,而是超越。就像大别山里的"新农人"用无人机播种希望,凉山深处的"网红校长"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在将个人理想熔铸于乡土振兴的时代洪流。这或许就是赵昭现象最深刻的价值——它昭示着一种新文明形态的萌芽,在那里,知识与乡土不再割裂,理想与现实终得和解。

  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这就需要千千万万个像赵昭这样的人。以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为己任,在家乡创业,带动乡亲共同致富,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如此,才能真正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回老家一样可以干事业,一样大有可为!

  (作者:张志芳,1957年生,男,汉族,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南召县十佳教师,南阳市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论文、小说、散文、诗歌、故事、历史研究文献资料,曾在县、市、省、国家级报刊及网络平台上发表。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县民协副主席、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南阳市民俗研究会会员,南召县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南召县政协文史委资料研究员,政协南召县委员会智库专家。)


编辑:窦文帅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