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心日月  仁者寿山河——追忆恩师聂振弢先生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圣人心日月  仁者寿山河——追忆恩师聂振弢先生
作者:  刘二辉

1.png

  

  光阴如水、岁月无情,聂振弢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在我心中,聂老师永远是一座高山,仰之弥高;永远是一块独玉,温润敦厚;永远是一座灯塔,照亮人生。

  

  在见到聂振弢老师之前,我就听周录恒老师分享过聂老师很多故事,也看到聂老师讲学所到之处师生写的博客网文,感佩聂老师的教育情怀和高洁人品,可惜当时聂老师正在韩国讲学,不能第一时间当面聆听教诲。到了2005年11月,在南阳师院读大二的上学期,我第一次见到久仰的聂老师!

  

  那天,聂老师在文博楼一楼的汉文化研究中心卧龙文化书院作了一场题为《<关雎>解读及古代婚嫁礼仪》的讲座,聂老师按照“通训诂”、“明经义”的传统路数,先逐字逐句释义,再阐发解析主题,其间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上至《左传》《尔雅》《说文解字》,下至唐诗宋词、历代名家,短短80字的《关雎》被聂老师讲出了无穷的意趣。

  

  聂老师不仅能讲,还能唱,唱诗经、唱京剧、唱自创诗词,讲到“悠哉悠哉”,便清唱京剧言派《四郎探母·坐宫》;讲到“琴瑟友之”,就吟诵自己创作的“锦瑟新曲”: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曾负焦尾访名寺,但见夕岚没圯垣。

  

  三弄梅花终幻梦,一折杨柳亦风烟。

  

  年过知命百思了,还望诸君到长安。

  

  优美的吟诵、洋溢的才情,赢得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与强烈的共鸣。在聂老师的这场讲座上,平生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文学的文化味、音乐感、画面美,真是余音绕梁、余味悠长……

  

  聂老师的那场讲座是当时汉文化研究中心卧龙文化书院系列讲座的一个精彩缩影。当时南阳师院陈江风副院长、聂振弢老师、韩连武老师等学养深厚的老师们,依托汉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办讲座、搞征文、开课程,营造出“有读书声、有研讨声、有演讲声”的大学氛围,让我沉浸其中、受益匪浅。翻开当年的笔记本,半年时间里(2005年11月到2006年5月),我就聆听了25场学术讲座,主题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民俗学等。尤其是2006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聂振弢老师邀请了冯友兰先生的高足——北京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陈战国教授到南阳师院驻校讲学,学校开设“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公开课,陈战国教授主讲《尚书》《周礼》《春秋》《论语》,韩连武教授讲《周易》《老子》,聂振弢老师讲《诗经》,在学校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

  

  聂老师讲《诗经》的第一堂课我记忆犹新,他站在文博楼阶梯教室的讲台上,面对众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开始就援引梁启超先生的话: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聂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拿起粉笔,转身写下一手流畅自然、赏心悦目的板书。接着,聂老师从《诗经》的名称讲起,讲到诗经的流传、诗经的体例,再到“诗四始”、“诗三碑”……尤其是讲到诗大序,聂老师是以抑扬顿挫的语调,一段一段地吟诵: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吟诵一段,就解释其中生词、阐释大义。这种教学方法,既充满韵律美感,又令人豁然开朗。此后多年,每每读到诗大序,耳畔都会回响起聂老师那优美的吟诵,眼前浮现的还是聂老师站在讲台上笑意盈盈、幸福满足的形象。

  

  那年的“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公开课,让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开始系统地细读《诗经》《论语》《周易》《老子》等国学经典,开始走近冯友兰先生等先贤大家,一次次被“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使命震撼,一次次被“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精神激励。在当年的日记里,我写下这样的一段话,“陈战国、韩连武、聂振弢教授,将国学讲堂的天撑起,一部部古代典籍在这里尽释玄机,变得通俗易懂。释古也是创新、古典最易流行。相信自己、相信三教授,更相信国学,好好学国学,将来成大材。”

  

  可以说,不论是卧龙文化书院的系列讲座,还是“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公开课,都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学术”的种子,打开了一扇闪着光芒的天窗,架起了一座向上再向上的天梯,让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大二下学期,在接受一场场学术讲座、学术公开课熏陶之后,我第一次尝试着写学术论文,泡在图书馆、汉画馆、自习室内,刻苦钻研、奋笔疾书一个多月,终于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成了一篇论文,认真打印、装订好,恭恭敬敬地送去参加汉文化中心举办的首届“黄佩贤汉画奖”征文。2006年4月的一天忽然接到通知,我的论文出乎意料地荣获一等奖,过了几天就在平时听讲座的汉文化中心学术报告厅,时任校长苗相甫教授亲手将获奖证书颁发给我。后来看到当时的照片,当我作为获奖代表发言的时候,主席台上的韩连武老师、聂振弢老师、郑先兴老师都在微笑地看着我,他们的目光就像辛勤的园丁看着幼小的树苗,满眼都是关爱和期望。

  

  当听讲座、听公开课成了一种习惯,写论文、写散文也成了一种爱好,从汉画像石,到卧龙文化,再到民俗文化(南阳作家群)等,我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各种荣誉也激励着我勇攀学业高峰、努力考研。受当时老师们关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课程影响,我对民俗文化兴趣浓厚,在一次课后,专门向聂老师请教,聂老师说民俗学研究很有意思,也是越来越热的学科,鼓励我树立信心、报考北师大这样的民俗学顶尖学府,支持我报考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门下弟子的研究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改报了古代文学专业,最终调剂到广西大学,投身到了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方向,诸子百家、诗骚乐府相伴三年,硕士论文是研究《道德经》相关课题,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在南阳师院深受老师们熏陶的结果。

  

  到广西大学读研之后,南宁与南阳相距三千里,愈发想念母校、想念昔日的老师和同学,每天只要打开电脑就先看看南阳师院的官网,最关注南阳有关的新闻,每每看到聂老师有关的信息、图片,就赶紧保存。每次和聂老师打电话、发短信,问候节日、报告近况、请教问题,聂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倍感温暖。2011年7月,我顺利从广西大学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之前,8月份回南阳,在永安路《作文指导报》办公室,再次见到久违的聂老师,聆听聂老师谆谆教导。当时聂老师畅谈在紫山脚下创办的南阳语言文化学院,打算拼尽全力办好这所以国学为根基的大学,我再次被聂老师这种教育家情怀深深打动、热血沸腾,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加入这个大学,跟随聂老师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言谈之中,聂老师引用于右任先生常题的名句:

  

  圣人心日月 仁者寿山河

  

  第一次听到这名句,如甘露洒心,我连忙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请聂老师帮我写下来,聂老师拿起圆珠笔,写下这一经典名句,落款“于右任公句”。

  

2.png

  

  工作以后,琐事缠身,回南阳的机会很少,但我更加关注南阳和老师的新闻动态,聂老师是退而不休,一直奔波在教育一线,天南海北、国内国外,聂老师义务讲学的脚步从未停止。我感觉,聂老师不仅在教人知识,更在传播文化,弘扬先贤精神,他极力推崇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顾炎武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孔明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不知道影响了多少海内外学子……

  

3.png

  

  聂老师2013年荣获“中国好教育正能量奖”,2014年荣获“中原孔子教育十大人物奖”;201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在巴黎作《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的发言;2018年荣获光明日报“大国良师”称号……每当看到这些新闻,我都骄傲地和同学、朋友、同事、家人分享,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而自豪。

  

  特别是聂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启用之后,经常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聂老师讲课的视频,感觉空间的距离拉近了,每次听聂老师那熟悉的声音、不疾不徐的讲授,都觉得如坐春风。2023年5月,我再次回到南阳,见到周录恒老师,得知聂老师身体状况不佳,在外地接受治疗,遗憾不能求见,但总觉得天佑善人、逢凶化吉,等到下次再去看望聂老师。然而,天不遂人愿,等来的却是聂老师驾鹤西去的噩耗!天不予寿,壮志未酬,留下多少遗憾,留给学生无尽的思念。

  

  如今,我再次捧读聂老师题赠的于右任公句,忽然更加理解“圣人心日月 仁者寿山河”的深意,聂老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仁人君子之风、温润如玉之德,他孜孜以求、终生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古圣先贤智慧,将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2025年1月 刘二辉 于广西桂林)

  

4.png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风物 | 张骞.博望.南阳丝绸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