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风物 | 张骞.博望.南阳丝绸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南阳风物 | 张骞.博望.南阳丝绸
作者:  赵宗礼

张骞.博望.南阳丝绸

赵宗礼

  

  张骞: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人,这位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创始者,为什么封侯到今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又为什么说他是开拓南阳丝绸市场的大功臣?这要从张骞经历、缯国、南阳丝绸和博望的来历说起。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他先到月氏国,然后与堂邑氏胡奴等经陇西到达匈奴时,被匈奴王单于“留骞十余岁”。单于为了笼络张骞,给他找了个漂亮老婆,让其结婚生子,过着上等人的生活。然而张骞持汉节不失,始终以回国报效为目标,在匈奴防范稍微松懈的情况下,与妻子一起逃出匈奴,经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谁知在返国途中“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后因单于死,匈奴国乱,他才与胡妻等回到汉朝。汉武帝感念张骞“失联”13年,一直心系大汉之忠诚,“拜骞为太中大夫”。

  

  但张骞总想再建新功。4年后,也就是汉武帝元朔6年(公元前123年),张骞主动提出随大将军卫青率兵袭击匈奴。武帝认为张骞有长期在匈奴一带活动的丰富经验,熟悉匈奴地形和水草位置,有“博望”之优势,“乃封张骞为博望侯”,意思是这次行军打仗再看远一点,再多了解地方的军情,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骞谨记武帝对他的极大寄托,尽心尽力当好了大将军卫青的“参谋长”,“军得以不乏”,协助卫青打了个大胜仗。这以后一个再现张骞封侯情形的生动传说,流传至今。

  

  故事的内容大致这样,张骞随卫青班师回朝后,在落实“博望侯”封地的朝会上,汉武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时候,对张骞通西域经历有太多了解的南阳郡守义纵说,愚臣以为,博望侯的封地应该首选南阳。

  

  武帝问,理由呢?

  

  义纵说,这里有两处谐音方面的巧合。

  

  一、博望侯在西域长时间与小宛国、大宛国,特别是与大宛国打交道最多,得到人家帮助最多,封地在“宛”有纪念和答谢的意思,可也不能封到“大宛”或“小宛”国吧?非常凑巧的是,南阳郡治所在地宛县的“宛”字和大宛国、小宛国的“宛”字,字同音亦同,封地在“宛”一语三关,意味深长。(笔者注:《史记.大宛列传》开篇:“大宛之迹,见自张骞。”意思是“大宛国”这个“新大陆”是张骞发现的,司马迁把张骞个人的传记放到“大宛国”国史中,强有力地说明了张骞与该国的关系。只是当时《史记》还没有写出来,义纵只能那样说。)

  

  武帝问,那第二呢?

  

  义纵说,宛县城东四十五里处,有一个“箔王街”,谐音也是“博望”,只不过这个“箔”字是盛养蚕容器的“箔”,全称叫“箔箕”,养蚕的用具(笔者注:同时也是旧时候农民们晾晒和清扬少量粮食的工具,我小时候就见过此物);王字即国王的那个“王”字。

  

  武帝又问道,这怎能与“箔王”扯在一起呢?义纵说,微臣孤陋寡闻,详情不知,听说很早以前这里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因用竹篾或荆条编织盛蚕的“箔箕”发了财,出了名,周围的人便把他家产品的“箔”字,与姓王的王字联系在一起称呼,就把所在的小集镇叫做“箔王街”了。

  

  汉武帝听了笑着说,有意思!这好像是上天给博望侯的风水宝地,那就封到宛县吧!汉武帝征求张骞的意见,张骞连忙跪地叩头说,谢主隆恩!于是,武帝颁诏,南阳郡宛县的“箔王街”为“博望侯”张骞封地,从宛县析出,时间为元朔6年(公元前123年)。

  

  张骞封侯宛县后,自然要到博望这个地方看一看,并在谢天谢地,祭祖和会见乡绅后,拜访南阳郡守义纵。感谢义纵把他的封地弄到这个好地方来,并表明愿意为义纵和南阳郡尽其所能。

  

  当时是,南阳丝绸业虽起步早,产品精良,但由于工艺讲究,养蚕、缫丝和制造不易,价格昂贵,国内销路一直不好。到义纵这任太守时,丝绸业税收锐减。义纵拜托张骞帮着开辟丝绸业的销售市场,张骞欣然应允。

  

  张骞是怎么给汉武帝汇报并建议的,不知道。只知道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割断西域各国与匈奴的联系,任命张骞为中郎将,配备多名副使,率领三百多人,携带数万头牛羊,“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遣之他旁国。”翻译成白话文是,汉朝带着大量“金”(笔者注:这个“金”或宛城冶铁产品,或当金钱使用的“铜”,过去常说“赠金千斤”,这个“金”就是今天的黄铜;“币”(就是钱),“帛”(即南阳丝绸精品,亦称“帛”和“锦”);赍(ji)原意为“送”,这里指带着的意思。行走路线是通过乌孙国再到他国。

  

  张骞又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17个周边国家,在大力宣传汉朝面积广阔、宫殿巍峨、土地肥沃、江山多娇,粮丰马肥,兵多将广、组建反匈奴联盟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推销从南阳博望和宛城带来的丝绸、玉器、铁器产品。这些在当时的华夏既属于高档消费品,又属于销售不畅商品,对西域各国来说,就是很有钱的贵族们也没有见过如此华贵的稀罕珍品。尽管价格翻倍,有的甚至多于国内十倍,照样卖个一干二净,还签订了不少“预购文书”或“君子协定”。同时从西域采购了国内没种植的葡萄、苜蓿等物种。由于赚了许多的钱,更由于“以物赚人”,与西域各国“联络了感情”,张骞回归汉朝时,乌孙国派遣数十名使者及向导、翻译,护送张骞归汉,并以几十匹骏马为礼物答谢汉朝《汉书.西域传》。

  

  汉武帝大喜,从此与西域各国做起了互通有无的外贸生意。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经常互派使者,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和“通大宛诸国的使者相望于道,二岁中多至数十倍”的盛况。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开通贸易的国家有:鄯善、楼兰、精绝、戎卢、乌托、大宛、小宛、大月氏、小月氏等21个国家,人口超百万,总面积相当于西汉疆域一半左右。由于张骞等一行汉使,摸透了西域各国的国情,也就销售有招。譬如“大宛国和安息国的人善贾市,多分铢;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定”。张骞等一班汉使就在西域女子们身上动心思,让其眼羡汉使带来的稀罕物品,逼着丈夫花钱去买,即使掏空男方的腰包,也得购买,再贵也得购买。还通过卖给他们南阳产的铁质农具,大大地提高了西域各国农作物产量,汉朝使者越来越受到西域各国的仰慕和欢迎:“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即打着张骞的旗号处理国是,或做生意。

  

  这也验证了“名山名水名地,因名人而名”的正确性。张骞在西域扬国威,显己能的同时,扩大了南阳博望的知名度,“博望”因张骞有其名,更因张骞显威名。有人说,两个“博望”地,谁先谁后?显然、也一定是,南阳的“博望”是封侯地,当然是“原装”;汉中那个“博望”,是张骞家乡人为纪念张骞封侯而“复制”的,都是真的,只是南阳在先。

  

  有人说,西汉初年南阳郡就有“博望县”,也不对!这是因为,封建时代朝廷给大臣们封号使用的字,是不会拾人牙慧,已经有过的名字从不重名。义纵用谐音让汉武帝把张骞的封地落实到“宛县”的“箔王街”,使汉武帝觉得这是上天的安排。要是义纵说“南阳郡原来就有个博望县”的话,汉武帝一定会说,照你这么一说,还有比朕更高明的人,怎么早就想到朕的前头去了?此时的义纵会有好果子吃吗?会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吗?

  

  再说张骞与博望。张骞为了再立新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亲自带领一支人马,与飞将军李广从右路(今北京一带)袭击匈奴,约定两军某月某日在某个地方会师。但由于天气不好,大军走了弯路,张骞所部没有按期到达会师地点,致使“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按律当斩。”武帝可能知道张骞在西域赚了很多的钱,便让其破财消灾,“赎为庶人”,骞虽“失侯”《史记.大宛列传》,封地照旧,旋即升张骞为“大行(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列于九卿”,一年后病逝(文白对照《史记.大宛列传2412面》)。王莽时期,改“博望侯国”为“宜乐县”。东汉时仍称“博望侯国”《后汉书.地理志560面》。东汉以后,博望侯国称谓取消,重归宛县,1949年由南阳县划归方城县。

  

  这里说一说“缯国”和南阳丝绸。

  

  春秋前期(约公元前700年左右)“申(南阳城的前身)、邓(邓州的前身)等地已有紽、绒总疏密之分和‘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的染色技术”。而养蚕和制丝最为集中和发达的,还是今南阳市方城县境内原叫“缯”国的地方(国都在方城县城西南券桥乡一带,距离博望仅2000多千米)。这里为什么叫“缯国”?通俗的说法,姓曾的功臣靠丝织业出了名,朝廷封他为诸侯王时以“业”命国。《世本》一书说:“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说明夏朝已经有缯国。

  

  “缯”是绫、罗、帛、锦、绢、绸、绉、缇、绨、葛、呢、绒、丝等丝织品的总称,作为一个诸侯国,能以“缯”命名,可见这里的丝绸业已相当发达。史载,周朝时缯国的丝绸产量、质量均居列国之冠,上乘丝织品畅销列国。《召伯虎传》说,周厉王时今桐柏一带的“淮夷”发生反叛,被大臣召伯虎平定后,让其年年向朝廷交纳一定数量的丝织品,作为“贡品”抵罪,说明周朝时桐柏一带百姓已经会养蚕、缫丝,除自产自用外,还有剩余的部分。

  

  西汉时期,方城的拐河、南召的云阳、鲁山的瀼河形成三足鼎立的茧丝绸集中产区,其中尤以方城的拐河为最大,以至于有“南召、鲁山养蚕糊口,拐河缫丝织绸赚钱”之说。

  

  唐朝开元年间,南阳丝绸被官府改称为“南阳府绸”,其精品改称为“绢”,畅销于京师、国内各大城市,尤其西域各国。此时的南阳还有“丝绸白菊(内乡县的菊花)之贡”;大宗产品被老百姓穿用,自产自销,丝绸业成了南阳财政的一大税源。

  

  明嘉靖年间,南阳府在宛县设立“染织局”,全府每年从经营丝绸的产业征收白银2800多两(注:按一两白银折50元计算,收税14万元)。《河南新志.特产篇》说:“南阳府绸素以色泽鲜润,软亮柔轻,质地精良,严满纹密,灿如方锦四方驰名,几百年前即为河南一大特产,有‘丝绸之乡’之美誉”。镇平石佛寺就有“润半恒”、“仝和祥”、“周仁昌”等绸商100多家,为南阳丝绸贸易的极盛地,人称“小上海”。

  

  清朝时期:“国内外绸商、商行云集宛县、镇平、方城(拐河)、南召等地。由于宛县、镇平等地丝绸业主纷纷到山东、苏州等地引进染丝新方法,南阳丝绸产品愈加誉满国内外”《河南晚报.丙午周刊》。南召养蚕业有“召半省”之称。南阳府绸业“迩时匠心精巧,几与苏杭争胜,年销售约10万金。南阳县的湖绉、捻绒缎、起花格绸等丝织品送往京师陈列。”1914年巴拿马万国会上,南阳丝绸等四种产品获得金奖。

  

  1920年——1931年间。全国各地丝绸行商、坐商(称“商贾”)云涌南阳各地,仅镇平县内就有经营绸缎的“信义泰”、“仝和祥”等150多家,其中三分之二都在石佛寺。《镇平县志》说:“石佛寺设立的邮政分局,因丝绸打包邮出大大增加了业务收入,1926年升格为“二等局(相当于地级邮政局)”。宛城设有南阳府绸庄30多家,最大的上海“久成”还在武汉、郑州、北京、开封等地设立分号,仅丝绸业税收就使“宛县富甲一方”。全南阳府年出口丝绸400匹左右,换取的白银折钱600多万元。绉类多销于汉口、上海,绸类畅销于苏联、印度、意大利、法国、美、英、日等国家和地区”《南阳丝绸志》。

  

  张骞封侯南阳,扬名了博望,扩大了南阳丝绸等业的国际市场,张骞与南阳,南阳与张骞,相得益彰,故写此文以志之。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